發表於 2007-4-29 18:41:57

暴力美學的根源與本質

暴力美學的根源與本質
中國社會裡指責一個人人性泯滅,習慣用「人面獸心」、「衣冠禽獸」等語來形容。
我們不得不承認,暴力是一種現象,但是它從何而來?為何時至今日有所謂「暴力美學」的說法,我們可以從歷史的眼光,自各個角度做細膩的檢視。
從生物的層面來看,達爾文進化論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他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生物族群為了求生存與繁衍,他們必須不斷地做適應環境的改變,甚至形體與功能的改造。人類只不過是一種隨之進化的生物,個人必須進化,社會必須進化,國家與民族也必須不斷地進化,否則難逃被淘汰的命運。而在此一進化的過程之中,其本質就是一種競爭,在競爭之中,暴力往往是其無法不使用的手段之一。即使人類認為自己貴為「萬物之靈」,人類仍必須與天競爭,與自然作生存的搏鬥,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老子亦說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類社會也遠比其他生物族群複雜,但是其必須不斷地適應環境的本質不變,進化的本質不變,適應環境以求取生存與繁衍的生命機制不變,其鬥爭的本質不會改變,其在必要情況之下,以暴力獲取生命生存權力的可能性,亦沒有絲毫改變,達爾文的進化論陳述了自然界的事實,但是其純粹以動物觀點看待人類社會的進化,把叢林法則完全硬套在人類社會與行為模式,也有偏頗之虞。
除了進化論的影響之外,不容否認,二十世紀佛洛伊德(Freud)的「病態心理學」,從心靈層面上,打開了人類塵封已久的地窖,讓我們認識了自我的另一面,但是,他所引導人類對潛藏在心靈深處的理解,卻偏向病態的一面(性慾與非理性的層面),如此,導引了許多研究認為,人類心靈不可免地,多多少少帶有病態的成分,為了治癒病態的心靈,必須做適當的調整,將內心深處被壓抑的不愉快經驗適時地宣洩出來。
佛洛伊德認為,潛意識是所有過去經驗的大倉庫,不論愉快的或是痛苦的經驗,所有的資訊都被以非邏輯式的方式隨機組合,他又主張,痛苦的經驗會因為「心理自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s)」的機制,而因「潛抑作用(Repression)」被壓抑到潛意識裡,不為人知。他認為,許多心理疾病所引發的病態現象(包括生理與心理的),都是因為壓抑的結果,因此被壓抑的能量(包括性慾與暴力)必須被釋放與發洩,心靈才得以健康,在佛洛伊德眼中,什麼都是病態,連文學、繪畫與音樂等創造性的藝術才華,也不過是一種病態的表現。但是這種偏向性慾(泛性論(Pansexualistic interpretation))與病態的解釋早已經被許多心理學家所反對與批判,譬如他的得意門生奧圖˙巒克(Otto Rank)就以譏諷的語氣在其革命性著作裡「Beyond Psychology」說道:「他(佛洛伊德)典型的詮釋方法是硬把人類心理學拉下來,作為他的病態世界觀的公分母,使得人類一切言行表現,都被冠上病態或不正常的罪名」。 加拿大籍的心理學家李安德(Andrá Lefebvre)認為:「Freud只注意到了所有需求中最基本的生理層次,只從這避苦求樂的模式裡,來解釋人的一切動機,難怪他在動物性的模式裡,所看到的人生目的,只不過是減低焦慮以求平安而已。」。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也曾說:「這類心理學家把人當作動物對待。人雖然是動物但並不只是動物而已…佛洛伊德派對人類的特質較高等的抱負及價值處理得十分不當,他們不惜貶抑博愛、仁慈等特質,常由動物性或悲觀式的角度加以詮釋」。 「暴力」之所以常常和「色情」連結在一起,就是因為它們都源於被人類自己過於強調的保障生存與生殖的動物性本能。
佛洛伊德對人類潛在心靈的病態解釋的影響,自十九世紀末以來,不斷地因人類的援用與誤用而繼續擴展。泛性慾學說的過度引用,從性心理學的各項臆測,蛻變成各種放縱色情觀的藉口,進而導致愈來愈多、愈來愈大膽與病態的所謂「色情藝術」於焉成形。佛洛伊德壓抑與非理性的潛意識理論,導致暴力被當作正常的發洩,佛洛伊德的「病態心理學」正給予了人類的病態行為找了一個正當的藉口,視色情與暴力為一種恢復心理正常的正當手段。

參考資料

www.ntua.edu.tw/~d29/word/2003word/02.doc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暴力美學的根源與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