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溝通
大家都知道現在大部分的淡水魚類及淡水植物幾乎都可以經由人工去繁殖了,在飼養環境方面更可以提供一個不比大自然差的環境,各種不同的生態環境幾乎都可以以人工的方式模擬出來,更可依飼養魚種的不同分別提供不同的需求,以及除去一些不良因子,使得在人造環境中飼養的魚其壽命有的甚至可以比活在大自然中的更多出好幾年,連一些稀少或瀕臨絕種的魚類都因為水族技術的成熟而得以繁殖、培育,這些都是水族界多年來努力的成果。
然而在海水方面的研究、技術就沒有像淡水這樣地成熟了,就因為海水技術落後了淡水不知多少年,使得海水中的任何一條小魚在繁殖上都是一個瓶頸,更別說是燦爛迷人的珊瑚了,一直到最近的幾年些許的魚類及珊瑚才正式可以說可用人工的方法加以繁殖,但是遺撼的是人類至今對於大海的認識仍然十分不足,甚至於到現在還一直在殘害這大地之母,也由於海水環境先天的變因較為複雜亦較難掌控,所以飼養海水魚似乎一直被認為是一件較困難的事,再加上台灣本身水族資訊相當的貧瘠不似國外,使得飼養海水的生物在國內似乎變得相當不容易。
而大量的水族生物由於不當的飼養而死亡,再加上全部的水族生物都是直接由大海捕抓來的,並非是由繁殖而來,有的為了捕抓大量的魚種甚至於以毒藥加以捕抓,或是用一種全盤破壞的方式以巨型滾輪直接壓碎整個珊瑚礁,為的就是將所有的魚種趕入網帶,如此不斷地向大自然榨取資源的行為,以及因為商業的利益不顧後果的不智破壞行為的確十分難令人苟同,而且傷痛。也難怪以前海水迷會背負著環境破壞的惡名。我想這是整個大環境的問題,一般人卻只看見浮上台面上的問題,對於這種惡名其實也是相當無辜的。
正因此就有人大聲的反對飼養海水魚類,並認為就是因為有此市場所以導致一些魚種頓減,或是直接對大海造成傷害,我想大家也都知道一些較落後的地區為了錢而不當的捕獲各種魚類外銷他國,也知道珊瑚的成長很慢有的年齡都已超過上萬年,而採集者卻以直接的敲取方式採取,直接的破壞到它們。但是我卻深深的覺得,跟人類在環境污染對大海所造成的傷害而言,這些根本微不足道。由於土地的不當開發使得水土流失,光是下一場大雨水中的泥沙就可以窒息整片的珊瑚,大量的化學物質不斷地往海中頃倒,臭氧層破裂紫外線影響大海中的無數浮游生物。這些污染、破壞對大海而言是都是全面的、徹底的、無可挽救的但這些卻也是可避免、可防範的,但卻因為政府的無心管制、整頓,而葬送這一片海洋,身為一個海島型國家卻無法對海中的資源妥善地利用與保護實在是很不智與遺憾的事,這些都是有沒有決心、要不要做的問題,或許在台灣商業的力量遠遠大於一切甚至是一個國家的走向。
我也相信淡水水族有今天的成就決非單單是什麼水產養殖,環境工程的功勞,每一位水族愛好者都有可能對水族界有重大供獻,一百個、一千個出一位就足夠了,對海水界來說也是一樣。當你對海水水族有興趣,我所扮演的便是提供你捷徑,不想你繞遠路,提供一個管道、一個園地讓所有對海水有興趣的魚友,可以藉由交流而在飼養上更得心應手,亦可由中獲得相當的樂趣,或許將來你也可能是為這一片大海努力的鬥士。這也是我最樂於見到的。
當大家在飼養上都能達到一個基本水平時,飼養的技術也才更有機會突破,台灣海水水族的水準也才得以提升,並進一步的影響整個水族的市場的走向,提供我們所需要的及在意我們所關心的問題,也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去改掉傳統不當的捕捉或是對海洋的破壞。我想這樣不但解決了海水飼養上被詬病的問題,更是給予環境一個正面的改善,更進一步也才有力量去喚起大家對環境保護的共識。
當然做為一位飼養者,我們所該具有的當然不只是責任心,不應該單單是你想去飼養牠們,就去飼養,縱然你有心要去好好地飼養牠們,更重要的是你必須去檢視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去照料牠們,是否在飼養以前已對所要飼養的生物有了充足的了解、認識,了解牠的生態、需求,再確定你可以提供良好的環境以及真的有心去飼養後,你才可以去飼養牠們,不單單是飼養魚類,在飼養各種寵物時我們也都應該有這樣的心態,我想這也是對所有飼養的生物一個最基本的尊重。
點樣計算自己個魚缸有幾多水
用cm度魚缸長闊高 , 計以下
長 x 闊 x 高 = 魚缸體積 cm3
例如,
10cm x 10cm x 10cm = 1000cm3
因為1000cm3 的水等於 1L (1 升).
所以只把 魚缸體積 cm3 除 1000 就知到有多少升水.
*******************************************************************
生物石處理及選購需知
生物石就外觀來看,這個岩石是死的,但是牠的裹面卻充滿了生物,其表皮覆蓋了眾多的藻類,有時還會長滿彩色的海綿和亮粉狀的海藻。在水族葙中放進越多的生物石,就越能成功地渡過新設立時的危險階段。不幸地,常常有太多的生物石都沒有做好事先的處理工作,以致於送到我們這裡時,已散發出令人不舒服的味道。,故正確處理這些生物石,先用硬刷子清潔外部表層,這可以去除大型的海藻及皮質狀的褐色藻類,並把牠們放在有水流的海水中,待24小時以上,則這些生物石就能被流過的海水沖洗得乾淨,便可使用。一般水族葙最好是在裝滿海水後,在無光狀態下循環約14天。我是完全反對在第一個星期中照射光源到水族葙中,因為這時生物石的內外會有巨大的改變發生,而這種發展不該受到過強的光線所破壞,之後便可慢慢加入光源。
為什麼我需要生物石?
在珊瑚缸中,生物石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生物石的名字由來是由於生物石是在珊瑚礁中死去的珊瑚、不斷的沉積及受到海水的侵蝕,令到石中出現了很多大大小小、深淺不同的洞,而負責分解水中過量 營養鹽(NO. 2/3)的厭氧細菌及好氧細菌亦分別進駐於石洞中的深淺之處,當水流流經生物石之時水中的剩餘營養鹽會被石中的細菌消耗掉,從而產生淨化水質的作用. 人們在以往數十年間曾嘗試使用不同的過濾方法(如底喉架)來飼養對水質要求極高的石珊瑚(如SPS)均不成功,直至70年代水族界大師級人馬Peter Wilkens發現這塊平平無奇的石原來內藏有這麼大的效用之後,利用生物石為主加上其他如蛋白質撇除器(skimmer)等設備後發展成Berlin system,令日後珊瑚缸中生物石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除了主要的過濾作用之外,生物石由於是珊瑚礁中死去的珊瑚、不斷的沉積而成,在缸中生物石對水質及鈣/硬度含量等亦起了一定的緩衝(buffer)作用,有助維持水質穩定,因為生物石中死去的珊瑚骨骼?|慢慢溶解回水中,釋放鈣及其他細小的微量原素返回缸中.
生物石中的洞亦提供予缸中魚類及其他生物棲息及躲避的空間,滿布鈣化藻的生物石在魚缸中亦比慘白的珊瑚骨來得更漂亮自然,在珊瑚缸中利用生物石砌出的礁石更能模擬出海底的優美環境.
怎樣才是好的生物石?
好的生物石首要條件是輕身,越輕身的生物石代表石中的洞越多,越多的微細小洞令到石的表面面積越大,越大的表面面積代表更多的細菌可以住進石中,令到過濾效能大大加強.
石的表面要保持濕潤,那麼石中的細菌便不會因缺水而死忙.
石的表面最好長有適量的鈣化藻,鈣化藻的顏色為紫色或粉紫色,鈣化藻生長在水質良好及擁有充足陽光的水域,長有適量的鈣化藻的生物石除了美觀外,亦間接代表了該石是來自水質優良、低污染度的海 域,但是人們一般有一種錯誤的理解,以為生物石上的鈣化藻越多越好,其實過量的鈣化藻會大量覆蓋掉生物石上的洞,令到生物石不能有效的發揮過濾作用,長有適量的鈣化藻的生物石則可以有效的在石 中製造出好氧及微氧兩個區域,令過濾更全面,依個人之見鈣化藻的覆蓋率最好為60%左右.
石中的生物,很多人在購買生物石後發現石中有蟲或蟹仍然不加處理,認為係好野來的,其實對生物石中的生物的處置的確是眾說紛云,有人認為生物石中的生物可以幫助吃掉缸中過量的食物及魚的排洩物 ,間接令水質不致於惡化,亦有人認為應該先分別生物石中的生物是屬於有益或有害,除去有害的生物便可,但我認為由於生物石上的生物十分細小、難於辨認外,石中的蟲亦己藏於石中深處,難於發現, 更不用說去分辨有害或有益,若果你希望有一些小生物來助你吃掉缸中過量的食物及魚的排洩物(即所謂的cleanup crew),我建議你去買,市面上有很多效能很好的cleanup crew如醫生蝦、食腐縲、紅藍腳寄居蟹等,價錢十分便宜,總好過將有害的蟹、沙蟲、偏蟲等生物引進缸中,最後輕則要用捕蟲、蟹器,重則要清缸清石或落藥等嚴重後果.
只購買已經過處理的生物石,除非閣下懂得處理生物石,否則應只購買已經過處理的生物石,由於經過運送的過程,未經處理的生物石上的生物及植物會在運送途中死去,某些死去的生物更會在死後放出毒 素,滿佈大量死去的生物及植物若未經處理便放入缸中,生物死後放出毒素加上腐化作用會令缸中的水質急劇變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