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owerS.Net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3566|回復: 27

新手必看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8-7 22:35: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觀念溝通
大家都知道現在大部分的淡水魚類及淡水植物幾乎都可以經由人工去繁殖了,在飼養環境方面更可以提供一個不比大自然差的環境,各種不同的生態環境幾乎都可以以人工的方式模擬出來,更可依飼養魚種的不同分別提供不同的需求,以及除去一些不良因子,使得在人造環境中飼養的魚其壽命有的甚至可以比活在大自然中的更多出好幾年,連一些稀少或瀕臨絕種的魚類都因為水族技術的成熟而得以繁殖、培育,這些都是水族界多年來努力的成果。
然而在海水方面的研究、技術就沒有像淡水這樣地成熟了,就因為海水技術落後了淡水不知多少年,使得海水中的任何一條小魚在繁殖上都是一個瓶頸,更別說是燦爛迷人的珊瑚了,一直到最近的幾年些許的魚類及珊瑚才正式可以說可用人工的方法加以繁殖,但是遺撼的是人類至今對於大海的認識仍然十分不足,甚至於到現在還一直在殘害這大地之母,也由於海水環境先天的變因較為複雜亦較難掌控,所以飼養海水魚似乎一直被認為是一件較困難的事,再加上台灣本身水族資訊相當的貧瘠不似國外,使得飼養海水的生物在國內似乎變得相當不容易。
而大量的水族生物由於不當的飼養而死亡,再加上全部的水族生物都是直接由大海捕抓來的,並非是由繁殖而來,有的為了捕抓大量的魚種甚至於以毒藥加以捕抓,或是用一種全盤破壞的方式以巨型滾輪直接壓碎整個珊瑚礁,為的就是將所有的魚種趕入網帶,如此不斷地向大自然榨取資源的行為,以及因為商業的利益不顧後果的不智破壞行為的確十分難令人苟同,而且傷痛。也難怪以前海水迷會背負著環境破壞的惡名。我想這是整個大環境的問題,一般人卻只看見浮上台面上的問題,對於這種惡名其實也是相當無辜的。
正因此就有人大聲的反對飼養海水魚類,並認為就是因為有此市場所以導致一些魚種頓減,或是直接對大海造成傷害,我想大家也都知道一些較落後的地區為了錢而不當的捕獲各種魚類外銷他國,也知道珊瑚的成長很慢有的年齡都已超過上萬年,而採集者卻以直接的敲取方式採取,直接的破壞到它們。但是我卻深深的覺得,跟人類在環境污染對大海所造成的傷害而言,這些根本微不足道。由於土地的不當開發使得水土流失,光是下一場大雨水中的泥沙就可以窒息整片的珊瑚,大量的化學物質不斷地往海中頃倒,臭氧層破裂紫外線影響大海中的無數浮游生物。這些污染、破壞對大海而言是都是全面的、徹底的、無可挽救的但這些卻也是可避免、可防範的,但卻因為政府的無心管制、整頓,而葬送這一片海洋,身為一個海島型國家卻無法對海中的資源妥善地利用與保護實在是很不智與遺憾的事,這些都是有沒有決心、要不要做的問題,或許在台灣商業的力量遠遠大於一切甚至是一個國家的走向。
我也相信淡水水族有今天的成就決非單單是什麼水產養殖,環境工程的功勞,每一位水族愛好者都有可能對水族界有重大供獻,一百個、一千個出一位就足夠了,對海水界來說也是一樣。當你對海水水族有興趣,我所扮演的便是提供你捷徑,不想你繞遠路,提供一個管道、一個園地讓所有對海水有興趣的魚友,可以藉由交流而在飼養上更得心應手,亦可由中獲得相當的樂趣,或許將來你也可能是為這一片大海努力的鬥士。這也是我最樂於見到的。
當大家在飼養上都能達到一個基本水平時,飼養的技術也才更有機會突破,台灣海水水族的水準也才得以提升,並進一步的影響整個水族的市場的走向,提供我們所需要的及在意我們所關心的問題,也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去改掉傳統不當的捕捉或是對海洋的破壞。我想這樣不但解決了海水飼養上被詬病的問題,更是給予環境一個正面的改善,更進一步也才有力量去喚起大家對環境保護的共識。
當然做為一位飼養者,我們所該具有的當然不只是責任心,不應該單單是你想去飼養牠們,就去飼養,縱然你有心要去好好地飼養牠們,更重要的是你必須去檢視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去照料牠們,是否在飼養以前已對所要飼養的生物有了充足的了解、認識,了解牠的生態、需求,再確定你可以提供良好的環境以及真的有心去飼養後,你才可以去飼養牠們,不單單是飼養魚類,在飼養各種寵物時我們也都應該有這樣的心態,我想這也是對所有飼養的生物一個最基本的尊重。



點樣計算自己個魚缸有幾多水

用cm度魚缸長闊高 , 計以下

長 x 闊 x 高 = 魚缸體積 cm3

例如,
10cm x 10cm x 10cm = 1000cm3

因為1000cm3 的水等於 1L (1 升).

所以只把 魚缸體積 cm3 除 1000 就知到有多少升水.


*******************************************************************
生物石處理及選購需知

生物石就外觀來看,這個岩石是死的,但是牠的裹面卻充滿了生物,其表皮覆蓋了眾多的藻類,有時還會長滿彩色的海綿和亮粉狀的海藻。在水族葙中放進越多的生物石,就越能成功地渡過新設立時的危險階段。不幸地,常常有太多的生物石都沒有做好事先的處理工作,以致於送到我們這裡時,已散發出令人不舒服的味道。,故正確處理這些生物石,先用硬刷子清潔外部表層,這可以去除大型的海藻及皮質狀的褐色藻類,並把牠們放在有水流的海水中,待24小時以上,則這些生物石就能被流過的海水沖洗得乾淨,便可使用。一般水族葙最好是在裝滿海水後,在無光狀態下循環約14天。我是完全反對在第一個星期中照射光源到水族葙中,因為這時生物石的內外會有巨大的改變發生,而這種發展不該受到過強的光線所破壞,之後便可慢慢加入光源。

為什麼我需要生物石?

在珊瑚缸中,生物石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生物石的名字由來是由於生物石是在珊瑚礁中死去的珊瑚、不斷的沉積及受到海水的侵蝕,令到石中出現了很多大大小小、深淺不同的洞,而負責分解水中過量 營養鹽(NO. 2/3)的厭氧細菌及好氧細菌亦分別進駐於石洞中的深淺之處,當水流流經生物石之時水中的剩餘營養鹽會被石中的細菌消耗掉,從而產生淨化水質的作用. 人們在以往數十年間曾嘗試使用不同的過濾方法(如底喉架)來飼養對水質要求極高的石珊瑚(如SPS)均不成功,直至70年代水族界大師級人馬Peter Wilkens發現這塊平平無奇的石原來內藏有這麼大的效用之後,利用生物石為主加上其他如蛋白質撇除器(skimmer)等設備後發展成Berlin system,令日後珊瑚缸中生物石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除了主要的過濾作用之外,生物石由於是珊瑚礁中死去的珊瑚、不斷的沉積而成,在缸中生物石對水質及鈣/硬度含量等亦起了一定的緩衝(buffer)作用,有助維持水質穩定,因為生物石中死去的珊瑚骨骼?|慢慢溶解回水中,釋放鈣及其他細小的微量原素返回缸中.

生物石中的洞亦提供予缸中魚類及其他生物棲息及躲避的空間,滿布鈣化藻的生物石在魚缸中亦比慘白的珊瑚骨來得更漂亮自然,在珊瑚缸中利用生物石砌出的礁石更能模擬出海底的優美環境.

怎樣才是好的生物石?

好的生物石首要條件是輕身,越輕身的生物石代表石中的洞越多,越多的微細小洞令到石的表面面積越大,越大的表面面積代表更多的細菌可以住進石中,令到過濾效能大大加強.

石的表面要保持濕潤,那麼石中的細菌便不會因缺水而死忙.

石的表面最好長有適量的鈣化藻,鈣化藻的顏色為紫色或粉紫色,鈣化藻生長在水質良好及擁有充足陽光的水域,長有適量的鈣化藻的生物石除了美觀外,亦間接代表了該石是來自水質優良、低污染度的海 域,但是人們一般有一種錯誤的理解,以為生物石上的鈣化藻越多越好,其實過量的鈣化藻會大量覆蓋掉生物石上的洞,令到生物石不能有效的發揮過濾作用,長有適量的鈣化藻的生物石則可以有效的在石 中製造出好氧及微氧兩個區域,令過濾更全面,依個人之見鈣化藻的覆蓋率最好為60%左右.

石中的生物,很多人在購買生物石後發現石中有蟲或蟹仍然不加處理,認為係好野來的,其實對生物石中的生物的處置的確是眾說紛云,有人認為生物石中的生物可以幫助吃掉缸中過量的食物及魚的排洩物 ,間接令水質不致於惡化,亦有人認為應該先分別生物石中的生物是屬於有益或有害,除去有害的生物便可,但我認為由於生物石上的生物十分細小、難於辨認外,石中的蟲亦己藏於石中深處,難於發現, 更不用說去分辨有害或有益,若果你希望有一些小生物來助你吃掉缸中過量的食物及魚的排洩物(即所謂的cleanup crew),我建議你去買,市面上有很多效能很好的cleanup crew如醫生蝦、食腐縲、紅藍腳寄居蟹等,價錢十分便宜,總好過將有害的蟹、沙蟲、偏蟲等生物引進缸中,最後輕則要用捕蟲、蟹器,重則要清缸清石或落藥等嚴重後果.

只購買已經過處理的生物石,除非閣下懂得處理生物石,否則應只購買已經過處理的生物石,由於經過運送的過程,未經處理的生物石上的生物及植物會在運送途中死去,某些死去的生物更會在死後放出毒 素,滿佈大量死去的生物及植物若未經處理便放入缸中,生物死後放出毒素加上腐化作用會令缸中的水質急劇變壞.

 樓主| 發表於 2007-8-7 22:36:39 | 顯示全部樓層
短篇連載:比較各種底沙系統(一)


作者:p
23-4-03


我們會研究的底沙系統有:充水層plenum,厚底沙dsb,薄底沙(鋪3寸以下的沙),底喉undergravel,反方向底喉(水由沙底入,沙面出),沙樽(液態沙床),及不鋪沙。
各種系統,各有奇技及局限。


[size=+1]比較硝化作用
即把NH3/4化為NO2,再把NO2化成NO3。此作用需要氧氣來進行。
硝化作用功能,處理得最出色的底沙系統排名是:
1. 沙樽。
2. 反方向底喉,是第二叻。
3. 底喉。
4. 厚底沙。
5. 充水層。
6. 最差是薄底沙。
不鋪沙就直情無此功能。

所有底沙系統中,硝化作用做得有冇效率,決定性的因素是運輸,把氧,NH3/4,NO2從水中運送給底沙系統。

沙樽,反方向底喉,底喉的運輸核心是水泵,是直接,主動,快速的。
沙樽做得最好,是因為沙粒在樽內漂浮著,這能用盡每粒沙的表面,不像其他系統的沙粒,層墊時便減小了表面面積,及減慢水流。

反方向底喉由下層入水,這樣,下、中層是足氧的。上層貼著缸水,因而也有氧的供應。所以它是第二叻。
底喉卻由沙的上層入水,這區必夠氧,但上、中層的硝化菌把氧用得八八九九,下層便不夠氧了。

厚底沙,充水層,薄底沙的運輸,非靠水泵,是靠擴散作用。擴散是什麼?做個實驗便能解釋:你在一間房,點起一枝煙。煙由香煙散出,散到房的空間中,就是擴散作用。這運輸方法是較不直接,不主動,慢的。
底沙系統的含氧量,會影響擴散作用的速度。底沙的氧量,越是低於缸水中的,水中的NH3/4,氧,NO2擴散到底沙的速度便越快(但怎快也不能跟水泵相比)。
雙方氧量的差別,是為potential difference。
厚底沙有微氧區、無氧區,所以整個厚底沙的總含氧量是最低的,因此它排第四。
充水層系統冇無氧區,只有帶氧區、及微氧區,所以總含氧量不及厚底沙的低。
薄底沙系統只有帶氧區,就算底部有微氧區,也只是薄薄的一層。所以總含氧量不及厚底沙,充水層的低。
 樓主| 發表於 2007-8-7 22:37:21 | 顯示全部樓層
短篇連載:比較各種底沙系統(二)


作者:p
26-4-03


比較化NO3的功能
即是脫氮作用,是把NO3化作N2。有關的菌要在微氧環境下工作,不是帶氧,也並非無氧。
龍虎旁:

充水層,功能最醒。

厚底沙,第二叻。

無排名:薄底沙。它的功能很低,或無,蓋其厚度未必能做出微氧區;就算做到,也只是薄薄一層,能給幾多化NO3菌居住?
無此功能:反方向底喉,沙樽,底喉,及不鋪沙。

充水層的英文是plenum,即是指埋藏在沙裏,底架內的空間。這空間沒有沙,只有水,重點是那裏的水中,署貯著氧。氧會慢慢擴散去微氧區,來維持,做就該區。所以其微氧區的體積是最大的,最穩定的。它的化NO3功能最出色。充水層的氧從何而來?就是由脫氮作用而來,整個作用是:
NO3---->(化成)NO2---->N2O---->N2。注意尾二的N2O化成N2,個O就是氧,去了邊?就是擴散去了充水層內。

厚底沙因沒有充水層,所以其微氧區的體積較細,難掌握,也易受外來環境的影響,並不太穩定。

反方向底喉,沙樽,底喉在硝化上的成功,暗藏了無化NO3之技,充足氧氣仍它們的兩刃劍。


比較對缸水的影響:NO3污染度
誰會令魚缸的水有較高的NO3?排名如下:

沙樽,最勁。

反方向底喉。

底喉。

薄底沙。

沒有排名:充水層、厚底沙。
不會有直接影響:不鋪沙。

頭三位的名次,是跟硝化作用功能的排名一至的。底喉,反方向底喉,沙樽不只無化NO3功能,更因它們的硝化作用太有效,而且流經它們的水流越快速,通順,製成品NO3便越是沖哂出來。三巨頭有「NO3工廠」的花名。使用這3種系統,缸水中的NO3必會較高,要用其他補救方法,如換水次數頻密些,其他器材等等。
如果淡水水草缸用底喉,反方向底喉,底沙 /泥中的養分,便會不斷地沖出缸水中,植物的根部就吸收得不夠,反而缸內的藻得益不少。

充水層、厚底沙有化NO3功能,又沒被水流貫穿,更有貯存NO3的能力。其沙中的含量,是會高出缸水中的很多。以充水層為例,Bob Goemans博士的魚缸內,水中NO3之含量,跟沙中的比例約是8比18(個個魚缸不同)。
充水層、厚底沙還有貯存NH3/4、NO2的功能,等於水中的含量便小了。
貯存著的N氏三契弟,是在排隊等候被處理,所以貯存量不會無限上升。若缸中情況有變,如加多/ 減小幾條魚,系統會慢慢自動調節,除非太多生物,負荷不來。

薄底沙,較低硝化力;小或無化NO3功能;有些貯存功力(因較充水層,厚底沙薄)。結論是缸水中N氏三契弟的總含量會較高,NO3影響度排行臭四,且會有相對高的NH3/4,NO2,NO3在水內。

不鋪沙就所有的三契弟都在水中。再用剛才Bob Goemans魚缸的比例去看NO3,死數計算,缸水便含8+18=26了,比他的充水層系統高26/8=3.25倍。


比較對缸水的影響:pH
跟硝化作用有關,因此作用的副產品是H離子。硝化得越有效率,越多H離子出產。pH數藉,就是計有幾多H離子,越多,pH越低,即越酸。
對缸水的pH有向下傾向力的排名:

沙樽,最勁

反方向底喉。

底喉。

薄底沙。

厚底沙。

充水層。

不會有影響:不鋪沙。

第1至3位,與硝化作用功能的排名一樣。再者,沙樽的水流最快,沙的阻力又最少,出廠的H離子拉肚子般沖出,因此,其影響力最高,最快。三位的影響,在換水不足的缸中,會最明顯。
     
薄底沙的硝化作用不及頭三名,所以冇出產咁多H離子。

化NO3作用與硝化作用相反,會使pH上升。充水層的化NO3作用最優,所以酸鹼的中和,比厚底沙的多。Bob Goemans魚缸的充水層系統,上下層沙和充水層的水都是pH7.6,這與缸水的pH有分別,便有點影響。厚底沙會較充水層酸一些,影響力大一級。
水不會快速穿梭於厚底沙、充水層、薄底沙,所以H離子有時間停在沙中,會溶化一些沙粒,這又有酸鹼中和作用。

第1至6位的系統,或多或少對魚缸有酸化的傾向。不察覺,是因為缸水中的鹼性alkalinity在秘密工作,有緩衝作用buffer。這是消耗鹼性的。通常有足夠的換水行動,鹼性能夠被補充,或魚友自行保持著鹼性。



 樓主| 發表於 2007-8-7 22:40:43 | 顯示全部樓層
比較各種底沙系統(三)(大結局)


作者:p
6-5-03


比較貯存PO4的能力
貯存力愈大,等於水中的含量便愈小。但只是暫時貯存在沙粒表面,所有底沙系統都不會處理PO4,它會慢慢溶回水中,部分則被沙面,沙中的藻吸收。
貯存PO4功力旁:

充水層。

厚底沙。

薄底沙。

底喉。

反方向底喉。

冇此功能:沙樽,不鋪沙。沙樽多數用矽沙,有說會放出diatom藻的養分silicate,有說不會。

充水層、厚底沙中的PO4含量,是會高出缸水中的很多。前者的pH比厚底沙高,令溶回水中的PO4較小,較慢。

薄底沙比前兩位薄,沙的數量較小,pH又較低,所以貯存力較弱。

底喉、反方向底喉水流快,部份PO4未黐到沙粒,已被沖走,因而貯存力低。底喉之硝化作用低反方向底喉一級,pH高一點,所以排名第4。

沙樽內的水流更快,pH最低。

比較打理麻煩度

最煩是底喉。要經常局部洗沙,因垃圾會被拉入沙層中。洗沙也能防止菌的生物膜把沙粒黐在一起,降底水流速度,及形成死位。
久不久要清洗水泵,保持水速。

反方向底喉。一定要在水泵入水位,用棉來過濾垃圾,否則底部的沙會藏污。棉起碼一週換一次。
久不久要局部攪沙,防止沙粒黐在一起,及清洗水泵。

沙樽。一定要在水泵入水位,用棉來過濾垃圾。棉,起碼一週換一次。有棉便不用洗沙。
久不久要清洗水泵。

充水層、厚底沙、薄底沙。成熟後,若正確運作,沙中的垃圾是不會過量的,甚至非常小,所以不須洗沙。這行動反而會傷害到沙中的小蟲,小動物等。
太多藻長在沙面,會減弱擴散作用,要清除。
日子久了,沙粒也有黐在一起的機會,那就局部攪沙。這情況不常發生。

不鋪沙就只須久不久吸缸底垃圾


無論缸底有冇沙,都要有足夠的清潔隊,如蝦、蟹、海星等;水流夠的話,垃圾有機會被吹起,被過濾系統格去;有垃圾,要清除;不鋪沙的缸底如果太多藻,有藏污功能。不太多,有吸廢物功能。

系統升級
以氧為首。
以擴散作用為重心的充水層、厚底沙、薄底沙,缸水中的含氧量,與沙中的含氧量,兩者的差別越大,便越有potential difference,擴散作用會越佳,系統的效率便越出色。我們不能控制沙裏的氧量,但能使水中的盡量高,來拉闊它們的距離。

用水泵為重心的底喉,反方向底喉,沙樽,如果缸水有充足氧的話,泵去系統的水,也會夠氧,功能因而升值。

要注意關燈後,藻、共生藻、植物都會消耗氧,珊瑚數目爆棚的魚缸為甚。我們建得各種底沙系統工廠,當然要它24小時也在最高狀態。任何時候,盡力保持約7ppm的氧量。設備一些晚上才開動的水,氣泵能幫一臂,泵不怕會增熱,因燈已關。
水溫高時,水的含氧量會下降,應留意,不要使夏天時,底沙系統的功能打了折扣。

沙樽的水泵,如用會噴氣的泵,有升級效能。要小心調校噴氣量。把噴氣量從零,慢慢校大,硝化作用的效率會隨之而逐漸增加。但校大至某一個位,再校大噴氣量,效率反而會隨之而逐漸減低。理由是噴氣量多了,使泵水量下降;及太多水泡阻礙水流等。調校噴氣量,硝化作用的反應不會即時變更,應慢慢觀察。
不要把先經其他硝化系統(例如濾桶)的水,駁去沙樽,因先前的器材已把氧用了很多。

沙樽,反方向底喉的水泵,其入水位應低於缸水水面的2寸,或以上。因上2寸的缸水中,含大量的有機化合物,把它們泵入系統中,便會刺激處理有機化合物的菌的生長,牠們會霸佔了硝化菌的居所,和氧,也會使系統內變得太酸,影響硝化作用。上2寸的缸水,最好是泵到專負責處理有機化合物的器材,如化氮器,碳。

相反,底喉的出水位則越近水面越好,因打出的漣漪,有增加水中氧量之力,也能使CO2升空,降底酸性。

充水層的充水層底架,在黑暗環境下,會奏出最高效能的化NO3工作〔Bob Goemans, 2000〕。如果在魚缸玻璃的下方,見到充水層底架內的空間,那就不是黑暗環境了。此底架可以打做得比魚缸的長,闊,各短半至1寸,那樣鋪下的沙,便能包圍底架的四邊。也要留意缸的底部是否透光。

種植有根而局部生長於水面上的植物,會令厚底沙的功能,全方位地升級,請參巧 < dsb厚底沙的缺陷and奇妙破解理論>一文。

沙中與水中pH的差別,也會影響充水層、厚底沙、薄底沙的擴散作用。本來差別愈大,愈佳,但我們不能把水中的pH盡情提升,唯有力保不跌穿8.2-8.4。也要注意不開燈時段的pH下降,珊瑚數目爆棚的魚缸為甚。

充水層、厚底沙、薄底沙,約一年一次活化沙行動--加些新活沙,活石,希望補回沙中死了的小蟲,小動物等。

反方向底喉、底喉、充水層、厚底沙、薄底沙的效能,與沙面的外露面積成正比。不要放置太多活石,珊瑚在沙面。

停電又如何
冇電,便冇水流、燈、氣泵等充氧功能。氧不再供應到缸水,但飼養的生物,硝化菌等菌,卻是繼續吸氧的。氧的消耗,今次以魚類數目爆棚的魚缸為甚。應加派一個吊命氣泵。但就算有此器材,反方向底喉、底喉的底部,氧氣是鞭長莫及的,那處的硝化菌會先釘蓋。時間太久,或有可能產生毒素,比方H2S。長時間停電後,要留意水質,作換水之準備。

沙樽一停電,便與缸水隔絕,因而硝化菌等菌不會跟缸內生物搶氧。只是樽內的菌,會受缺氧之苦得比其他底沙系統快,全體受影響,而不是兩種底喉的局部。有可能產生較大量的毒素,如H2S。如早知將冇電,就關其泵,開其上蓋,放入氣石。

沙粒的溶解
假設裝置正確,打理得好,長線最大的問題是沙粒的溶解。Aragonite 沙在低過pH8.2便開始溶化,其他鈣沙,如calcite低過約pH7.8才溶。沙的溶解是慢的,長線才會發覺底沙系統變薄了,導致功能弱了。
除充水層外,其他系統只須保補沙粒便成。不過不要一次過加太多沙,這會使沙中的原居民突然住低一層,會影響沙層的各區。分開幾次,薄薄的遂層遂層地加,或遂個地段加便大吉大利了。

充水層最煩是在沙層中,設有網,因而使你加沙時,只加到網上的。網下的沙慢慢降底,會出現細波大胸圍現象----離哂罩。解決錦囊是在網下的,不用Aragonite 沙,以減低溶化速度;不用網。但不能養中度或以上的番沙,鑽沙動物;用Aragonite 沙,就不要加太多strontium微量元素,它會加速溶化度。講究的話,calcite沙也分為高含鎂量沙(HMC),及低含鎂量沙(LMC)。後者溶得更慢。




 樓主| 發表於 2007-8-7 22:41:26 | 顯示全部樓層
dsb厚底沙的缺陷and奇妙破解理論

作者:p
28/3/03

各位魚友,祝身體健康。

近代戲劇和文學上,有一種類叫性格悲劇。主角有性格上的缺陷及優點,但缺陷的力度較大,使主角一步步走向悲劇結局。

魚缸中的所有底沙系統,亦擁有其缺陷及優點,如deep sand beds(dsb) 厚底沙,充水層plenum,底喉,不使用底沙等。這篇文章,討論的是dsb,我們能否維持它的優點,氣走它的缺陷,使到它是一部不單止適用於珊瑚缸,也能在鹹、淡水魚缸中發威的喜劇?

厚底沙淺介
厚底沙無標準規格,通常是在魚缸中鋪上4-6吋的沙,用糖、幼鹽尺碼的沙粒。鋪設後,理論上,什麼也不用再去做,定期洗沙也不須要。

沙的表面面積很大,所以住在其中的菌(如硝化菌等)是很大量的。以Ronald L. Shimek博士的魚缸為例,4吋(厚)x12 x36的底沙,沙粒約1/8mm,便計到有14828平方呎的表面面積,約等於3.2包Eheim的ehfisubstrat生物過濾濾材。
幼沙也使屎等東西不會陷入沙裏,就算入了,也不會深。

說到鋪厚底沙,魚友常先想到會出現微氧區,即有把NO3變N2的脫氮作用。如鋪薄沙,竟然也有。《The Reef Aquarium》書中說一吋沙亦有微氧區。只是它的體積必細,含脫氮菌(化NO3菌)必小,所以功效很低。厚沙其一目的,就是為了擴大微氧區。

厚底沙的優點

dsb的功能,是處理,循環,消耗養分 /毒素(比如NH3、有機化合物等)。所有過程乃全自動化,也互相協調,不須人力、電力、吃奶之力。

dsb的原理

沙面及最上層帶氧區
沙面及沙中頂部的蝦、蟹、海星、蟲、微型動物等清潔隊,先把固體垃圾(如屎、剩下的食物、屍體等有機化合物等),和部分藻類吃了,把當中的營養,一部分吸收,消耗了,另一部分排出(屎)。厚底沙上層的帶氧區,有兩種作用,

  • 氨化作用(即腐化),氨化菌把清潔隊排出的,與被水流帶來的有機化合物,變成NH3、O4、硫化物sulfides、二氧化碳CO2等。過程會消耗氧O2;
  • 硝化作用,硝化菌把NH3化成NO2,跟著化為NO3和酸性(H離子)。同時也處理溶於水中,被水流帶來的NH3、NO2等。過程也會消耗氧。沙上的藻類吸收了些PO4、CO2、NH3、NO3等,便能生長,繁殖,補回被清潔隊及其他生物吃了的。
    擴散到底沙的氧,在此區已被消耗得八八九九。
    從缸外,格著玻璃看到的淺啡色沙層,就係帶氧區。此區未成熟時,顏色是原本沙的顏色。


厚底沙中層的微氧區
帶氧區的產品NO3,會擴散到微氧區。此處有脫氮作用,脫氮菌會把NO3化成N2,及鹼性。前者的氣泡,升上沙面,再升上水面,逃到空氣中。後者中和帶氧區生產出的酸性。
微氧區內的沙層是灰色的。

厚底沙的最下層,是黑色的的無氧區。此區最為人熟悉的是H2S硫化氫的生產。那處的菌,責任是處理帶氧區,氨化菌排出的硫化物,以硫酸鹽還原作用使之變成H2S。H2S很毒,即魚友所說的反缸兇手sulfide。正常情況,它只是厚底沙系統內的過渡期產品。它的氣泡,升上帶氧區時,會給硝化菌的鄰居化H2S菌快速處理,化成無毒的硫酸鹽sulfate後,被藻吸收作養分,及輸出到水中。H2S也會跟沙中的重金屬化合,兩者一齊變成無毒。
無氧區還有兩種配角產品:有細菌會生產錳Mn和鐵Fe(錳,鐵還原作用),會被藻類吸收作養分,和跟H2S化合;
另一種配角菌生產CO2和CH4沼氣(發酵作用,和methanogenisis作用)。CH4有毒,是過渡期產品,氣泡之形,跟H2S般,升到帶氧區,便槽化CH4菌快速化成CO2,及水。CO2被藻類吸收作光合作用。水輸出到缸水中。兩配角在魚缸dsb中的產生,通常是很低或無的。

dsb中的氧、H2S、CO2、N氏三契弟(NH3、NO2、NO3)、N2等等的流動,運送,是以擴散作用來驅動。

厚底沙的功能重點,在於物質向dsb輸入,和從dsb輸出。
輸入:固體垃圾(有機化合物)、有機化合物、N氏三契弟、PO4等我們不喜歡的有害污染物。
輸出:N2、硫酸鹽、CO2、氧(藻產生的)、水等無害物質。

dsb是模擬大自然中,珊瑚礁、湖的底沙、泥的工作。只係在大自然中,下層底沙的兩種配角,不再是配角。

整個工程中,可見藻(沙面的和沙中的微形藻),清潔隊之助力很大,是dsb的重要成員。住在沙中的動物,例如蟲、微型動物等,也有出力,其一,牠們在沙中爬行時,不知不覺的協助擴散作用。其二,沙中的菌,是聚居於沙粒表面的生物膜中。隨著時間,細菌分泌越來越多的生物膜,使沙粒黏在一起,影響擴散作用。幸好,沙中的動物出手相助,牠們會吃了部分的生物膜、菌。空置後的沙粒表面,使菌有地方繁殖。繁殖時,及bb期吸取NH3等物有最勁的效率。

dsb還有一元功能:生存在沙中的動物、藻,及其子孫,是珊瑚、魚兒等的其中一個食物來源。

我們看到dsb沙中的氣泡,未必只是N2,也可以係H2S、或 CO2、CH4、O2等。

dsb的缺陷及解決
我選擇的解決方法在於簡單,及不會有壞影響。但只在理論層面,希望各位一同研究。大家亦可按著缺陷的原理入手,自行創作。
其中5大缺陷:

NO3化解作用的不穩定性
化解NO3之脫氮作用,要在微氧區運作,不是帶氧,也並非無氧,所以難掌握,不穩定。微氧區有機會落陷為無氧區,即如微氧區本來兩吋厚,變了一吋,例如缸中的生物總重量升了,而氧氣量沒有因應增加,供給沙的氧便小了;又如面層的沙藏有越來越多的固體垃圾,腐化時用去的氧越來越多;魚吃了很多沙中的蟲、微型動物;治療白點病的降鹽度法會殺死微型動物••••••
水、水流和沙中的變化,微氧區是敏感的。充水層過濾plenum就是利用埋在沙底的充水層內,貯存的氧,慢慢擴散去微氧區,來維持,做就微氧區。

在dsb中,怎樣能補求這點?我想到根本春美小姐。對!可以利用一種東西,它也有微微放出氧的能力。就是植物的根。
我說的植物,不是羽毛草、提子草那些,它們只是巨藻。它們的根,只有抓著的功能,及只在沙的表層。我要的植物,其根部要生在沙層中,還要有吸收,釋放物質的能力。
理論是,在dsb種植足夠數量的植物,有下列作用:
  • 那些根能慢放出氧,像充水層般維持,做就微氧區,更使這區向無氧區擴展。
  • 幫助吸收沙中的NO3,(根的吸收量不及葉片)。
  • 根會釋放出一些有機化合物,是微氧區的化NO3菌(脫氮菌)的養分--碳元素。
  • 根部不停慢慢吸水也有利於整個底沙的擴散作用,從而提升脫氮作用的效率。
  • 但根也會放出化NO3菌的抑制濟。不用擔心,只要化NO3菌已形成生物膜,便不害怕了。開缸後一段時間才種植,便冇問題。


那種植物最適合?最好是該植物有部分是生長於水面的,下圖。整株生長在水中的植物,生長速度必比較慢,根部的吸與放便慢了,影響到上述好處的效率。部分生長於水面的植物,不用受水裏CO2不足的絆住,及能得到更多光(aerial advantage也),可以盡情光合作用;葉子不會被水中生物吃掉;夜間排泄的CO2,大部分由水面上的葉子散出,不會使魚缸變酸;晚上不會吸去缸內的氧,吸水面的;根,日夜也放出氧。
我寫這文章時,只想到紅樹mangroves 吻合,各位有沒有其他提議?為方便原故,我把適合的植物,暫稱為根本春美植物。

下列的網頁,是一些不適用的巨藻相片。
[url=http://saltaquarium.about.com/gi/dynamic/offsite.htm?site=http%3A%2F%2Fwww.globaldialog.com%2F%7Ejrice%2Falgae_page%2Fsawcaulerpa.htm]http://saltaquarium.about.com/gi/dynamic/offsite.htm?site=http%3A%2F%2Fwww.globaldialog.com%2F%7Ejrice%2Falgae_page%2Fsawcaulerpa.htm[/url]

http://saltaquarium.about.com/gi/dynamic/offsite.htm?site=http%3A%2F%2Fswr.nmfs.noaa.gov%2Fhcd%2Fcal1.jpg

 樓主| 發表於 2007-8-7 22:42:08 | 顯示全部樓層
根本春美植物也對帶氧區有益
種在dsb--

根能慢放出氧,供給帶氧區的硝化菌。

根釋放出的有機化合物,是硝化菌的養分(碳元素)。

幫助吸收沙中的NH3/4和NO2,但吸得比葉片小。

根部不停慢慢吸水,有利於整個底沙的擴散作用,從而提升硝化作用。

會穩定帶氧區的pH,即吸走CO2,及化解硝化作用時產生的酸性。硝化菌不
適合在底pH中工作。

植物的根會放出硝化菌的抑制濟。只要菌已形成生物膜,便不害怕。開缸後

一段時間才種植,便冇問題。


根放出的氧,也有助於帶氧區的氨化作用。
根部放出氧,和吸水是緩慢的,與氣泵,水泵相比,就如龜跟超音速飛機的差別,所以不會把微氧區變成帶氧區;也不會吸水吸到有底喉過濾的壞處。
植物的根部有益,促進沙中的脫氮作用,硝化作用;及根本春美植物之助力更大,已被科學驗證:Caffrey JM and Kemp WM,1992和Jaynes ML and Carpenter SR, 1986。

反缸與H2S
最為人所言論的,是dsb的沙被魚兒無情地翻起,裏面的硫化氫H2S逃到水中。沙有一定厚度,便會形成生產H2S的無氧區。H2S比NH3更毒,但現今也未了解它如何傷害生物,推測是它影響細胞的基本酵素功能。帶爛蛋味,只要有小分量流入魚缸中,魚友也會嗅到。若把它用氧來燃燒,會有淡藍火燄。

魚友怕沙藏被魚兒一鑊過翻起,一次過有過多H2S逃入水中。
被動補救法是,只鋪2-3吋的沙,這厚度不會有無氧區。但交換安心的代價是,微氧區也會很細,化NO3的作用便細了很多,或無。
主動補救法是,照用dsb,只要加一塊網。網孔不要太細,要大過plenum的網,從而能容許小蟲,微型動物穿過。網只是按著下面的沙,就算翻起,也不會太大規模,太深。

講句公道話,沙床被翻起,有傷害性的不止H2S,沙中的N氏三契弟(魚缸,大自然的沙中,三契弟的含量高出水中的很多)、重金屬、CH4也有機會有份。又沙裏的各種細菌接觸到氧,很多會由無氧形式轉成有氧,大量用去水中的氧氣,缸中生物使很易缺氧。沙內的較低pH亦有些影響的。用網及缸內夠氧有防禦性。Fish only缸就只用滴溜和skimmer,氧量未必夠的。

對於已設dsb的,只要在沙面鋪網,再加一些沙在上面,便可。
對於準備鋪dsb的,如果你準備用5吋厚,先鋪4吋,之後放網在上面,再鋪餘下的沙。(不是硬性先鋪4吋)

還有奇妙方法,又是種植物在dsb:

根放出氧,可幫助氧化沙中的H2S為無毒物質。

根放出氧,可減小無氧區的體積,即H2S的生產便降低了。

根也有些抓緊沙粒的能力。

擔任上述功能的,根本春美植物的根,因有較高而持續的放氧力,長得較快,多,所以有最佳效率。

對PO4的無能為力
PO4是藻的養分。魚缸內的PO4,主要在那裏?不是在水中,卻是在沙中。不論你用什麼底沙系統,每粒沙都是PO4的磁鐵。大自然的珊瑚礁、湖都是一樣。
所有底沙系統,包括dsb也不能化解,處理它,主要是靠藻吸收。沙中的PO4會不斷釋放回水中。所以我們會有換水後,PO4下降了,但不用很久,其量又會回升番的現象。為防它,應該從開缸的第一日起,便限制它走入缸內,和不斷 /間斷使用吸PO4的用品,盡力避免它的累積。
除了多藻外,PO4含量高也會傷害珊瑚的。
幸好,PO4也是植物的養分。若果你在沙中種植植物,根部便能吸走它。當中以根本春美植物吸得最多,最有效率。

對重金屬的無能為力
如果重金屬有一定的分量,對魚、珊瑚、菌(像硝化菌)、植物、藻(包括共生藻)及各種生物有毒害的。

來源:買回來的沙或多或少會含有,用含重金屬的藥,水喉水,過量使用微量元素,低質的鹽,魚缸頂金屬器材滴下的水等。
厚底沙也會出產。在無氧區,如果沙粒含氧化錳,和氧化鐵。便會產出錳和鐵。它們也是藻的養分,後兩更是主要的。
沙粒也是重金屬的磁鐵。沙粒的電荷是負的,而所有重金屬的電荷是正的,正負相吸,使重金屬黏在沙粒上。很多情況會使它們溶出,釋放回水中,如當沙中的pH變低(如硝化作用會產生酸性,有機化合物腐化也會)。不論那種底沙系統,都會發生。
用藥,如含重金屬的(例如銅),也有相同效果,蓋銅的電荷也是正的。因此,用過此類藥,就算換水,缸中也有銅的。停藥很久後,轉養較敏感的珊瑚,有失敗的紀錄。聽說吸重金屬的瀘材頗有效,吸滿會變色,如Seachem的CupriSorb。在醫生缸用藥最好。

講開又講,植物種在dsb,也有助力:

它的根直接吸收重金屬作養分。

根釋放出的有機化合物,會與重金屬合體,使它們變成無害。植物也放出有機化合物於水中,對水中的重金屬有一樣功能。合體之物,會被skimmer打走,碳吸去。

根放出的氧,使重金屬氧化為無毒的氧化物。

減小無氧區,錳和鐵的生產便小了。

根本春美植物的根,吸與放最勁,所以功能最突出。

沙面的藻
各類底沙系統中,也含豐富的N系三契弟、PO4,也有CO2,又有些重金屬,剛好它們全是藻的必需養分,所以通常沙面,玻璃底部都長有藻。如果不嫌藻不雅觀,適量的藻是有益的,能幫手吸去你不想要的東西。但沙面有過多藻,是會阻礙物質擴散入沙內的,那麼便廢了底沙系統的武功了。
種在dsb的植物又派用場:

植物會放出藻類抑制劑allelopathy來消滅沙面的藻。

藻的養分,等於植物的。沙中的養分給植物的根早著先鞭吸了。

藻在dsb的功能,植物做得更好,更快。


用根本春美去大戰沙面的藻是必勝的。因她獲得較多的CO2及光,而生長得較快,所以要吸的(沙中及水中的養分),會較對手吸得更多,留給藻的便小了許多;要釋放的抑制劑,會比藻放得多。根本春美植物更有戰勝魚缸中,其他地方的藻之大能。

結論
根本春美,好波!
她能夠加強,保救dsb的處理,循環,消耗養分和毒素的功能。又能減低藻類的數量。鋪薄沙的系統也會得益。魚缸的整個沙面中,必有死位,在那處種植她,能起死回生。種植她,也有使用外置水草缸,或種巨藻之好處。
魚缸中,要把她插得美觀是頗難的。其中的選擇是插在缸後面,側面。若嫌不夠,不如找些功能較低的植物,即整株生長在水中的植物,補在前景,中景。
根本春美植物難找,不過只要客人有需求,魚鋪就有供應了。紅樹林,到處都有的。水中植物一例子是短的紅樹。兩種植物,希望大家能找到多種美麗的品種。去那裏找?去我們的腦和意志中找。不要說冇可能,或冷嘲熱諷。否則我們的一生,又怎會是套色情喜劇。
海水水草缸由我們帶起潮流。


 樓主| 發表於 2007-8-7 22:42:41 | 顯示全部樓層
應買幾大的缸
網上的參考資料常常說越大越好,地方所容許的買到最大。對於新手來講,
我不能同意這個說法。新手大多從網上或文字上學習養魚,紙上談兵,沒有實際起缸經驗,一開始便叫他自行開一個4呎滴漏缸連沙缸底,我真是擔心他的缸會漏水,而且每個缸都多少有一些不滿意的地方,一開始便起最大的缸,將來便沒有發展和改善的餘地。

我想24吋缸連底喉是個好開始,養5條3吋以內的小魚,一年內逐步加濾桶和化氮器,過濾系統加
 樓主| 發表於 2007-8-7 22:43:13 | 顯示全部樓層
應買幾大的缸
網上的參考資料常常說越大越好,地方所容許的買到最大。對於新手來講,
我不能同意這個說法。新手大多從網上或文字上學習養魚,紙上談兵,沒有實際起缸經驗,一開始便叫他自行開一個4呎滴漏缸連沙缸底,我真是擔心他的缸會漏水,而且每個缸都多少有一些不滿意的地方,一開始便起最大的缸,將來便沒有發展和改善的餘地。

我想24吋缸連底喉是個好開始,養5條3吋以內的小魚,一年內逐步加濾桶和化氮器,過濾系統加
 樓主| 發表於 2007-8-7 22:43:47 | 顯示全部樓層
為甚麼第一個缸是2呎缸?

上文提到新手的第一個魚缸以24吋為適合,
有些魚友可能會問18吋或30吋為何不可以?
我想應該詳細一些加以說明。

我引用的數字並非甚麼科學化的統計數據,
而是一些個人觀察所得的綜合概念,
是一些有限的個人養魚經驗,
加上從各處吸收的有用資料,
和其他魚友在網上的留言,
而得出的一些總結,
這些總結經個人分析而來,
祗是一個綜合概念,而用數字具體化,
很有可能會出現錯漏,
觀迎各位魚友指正和積極參予討論,
去蕪存菁後可作新手的參考。

養魚講究整體的配套,
以求達至的目標是讓魚不要死,
或積極一些的說法是讓魚健康快活地生存下去。

所謂整體的配套十分重要,
是從不懂養魚到成功養到心中理想魚缸的整個過程,
當中講究每樣養魚工具的互相緊密配合,
每個階段的逐步改善,以達至成功養魚的這個目標。

從其他魚友的留言可知,24吋缸已可成功養魚,
細一些的魚缸則要求很高的技巧,
才可保細缸的不足,
若能限制自己的養魚數目在5條3吋的小魚以內,
24吋缸應是很好的起點,新手應盡量吸收經驗,
學懂用細缸養魚,長遠而言24吋缸會變為醫生缸,
而醫生缸對於成功加新魚、保護舊魚至為重要。
 樓主| 發表於 2007-8-7 22:44:56 | 顯示全部樓層
應用甚麼過濾?

養魚著重配套,以24吋缸而言,
底喉是最佳配撘。

很多魚友都不喜歡底喉,覺得它有很大缺點,
時間耐了會阻塞引至反缸,他們很正確。

那麼我為何仍然介紹新手用底喉?是否想害他們?

原因我在本文第一句便說了『養魚著重配套』。

24吋是小缸,用dsb很不切實際,
沙缸新手未能掌握,
而我的主題是用簡單的方法養魚,
因此我選擇底喉。

底喉有很多好處,
容易安裝、不會漏水、耐用、平,
最重要是有效,底喉已發明多年,
很多魚友亦已親身證明了底喉能成功養魚。
安裝底喉的時候可同時學習如何連接膠喉,
對日後安裝滴漏和沙缸很有益處。

一年後新手若能成功養魚,
24吋缸肯定不夠,長遠而言,
必然轉大缸,底喉未阻塞引至反缸前便應已換缸,
底喉阻塞的最大原因是養魚過多,
若能維持養魚量少,阻塞的可能性應該不高。
事實上我的32吋醫生缸,用的便是底喉,
已用了超過兩年,現在仍可長期養藍吊、雞心吊、耳斑,並無問題。


 樓主| 發表於 2007-8-7 22:45:04 | 顯示全部樓層
為甚麼很少見魚友討論水流?

水流對於能否成功養魚至為重要。
水流即是魚缸水的整體流動循環路線和流動速度。
水流可以由獨立的潛水泵所帶動,
亦可以由其他過濾糸
 樓主| 發表於 2007-8-7 22:45:20 | 顯示全部樓層
如何設計水流?

上文說到水流很重要,
一個項目便對水質和養魚有大影響。

看見魚呼吸急促不是加氣泵,
pH跌不是加buffer,
NO2升不是加硝化細菌,
魚不開口不是加蒜頭,

而是先想想是否水流不夠,
才引至這些問題,
先從簡單的方法著手去解決問題,
如轉水泵的位置、方向;
更改各種養魚工具的出入水位的位置;
轉換更強力的水泵,加強水流的速度,
轉換缸內裝飾的擺位以免阻礙水流,等等。
確定不是水流的問題時才考慮其他的可能性,
不用一有問題便買新工具。

設計水流時要考慮水流的循環路線和水流的速度。

魚缸不能有死角讓水流不順,
引至廢物積聚,造成水質不穩定,
出水位不應有阻擋,減弱水流的速度,
出入水位應盡量相距遠一些,或一在缸面一在缸底,
讓水流行勻全缸後才進入過濾,
水流真的不夠時可加獨立的潛水泵。
 樓主| 發表於 2007-8-7 22:45:43 | 顯示全部樓層
如何設計24吋缸連底喉的水流?

養魚講究整體的配套,
24吋缸的重要缺點是水量少,水質不穩定,
微量的污染物便會使水質變差,造成傷亡。

當中相應的對策是
 樓主| 發表於 2007-8-7 22:46:08 | 顯示全部樓層
24吋缸是否應用生物石?

我想新手的第一個24吋缸不適宜用生物石,理由如下:

1) 生物石上的生物需要良好的水質才能夠生存,
新手的新缸恐怕水質很差。

2) 生物需要強光,而強光令水溫上升,
缸細水少溫度上升高,
溫度不穩定魚容易死亡。

3) 生物死時令水質變差,不宜養魚。

4) 生物石佔用地方,令水的容量大減,
24吋缸的水容量已經很少,不宜再減。

5) 新手衹得一個缸,24吋缸會當醫生缸用,
藥會直接落缸,生物不能生存。



 樓主| 發表於 2007-8-7 22:47:28 | 顯示全部樓層
應用化學鹽或廁所咸水養魚?

從網上觀察所得,
用水喉水加化學鹽,
或廁所咸水,
都有魚友成功養魚的眾多例子,
看來祇要是能夠方便自已的水源便可以了。

另外,無論用那一隻牌子的化學鹽,
亦不見得有甚麼優勝的地方,
因此祇選用最平價的化學鹽便已經可以,
不必擔心是否因為化學鹽的問題而令自已養魚失敗,
我想市面上買到的每種化學鹽都能養魚。
死魚有很多原因,但怎樣數法,
化學鹽的牌子肯定不是重要的原因。

用隔夜水喉水加化學鹽,
已可以養各式各樣的仙、吊、碟海水魚,
不必用RO或其他的過濾方法預先過濾水喉水,
香港的水喉水已可成功養魚,
新手不用擔心。
 樓主| 發表於 2007-8-7 22:49: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開新缸應否落硝化細菌?

不一定要用。

理由如下:

1) 在以前未發明硝化細菌的時代,
魚友仍能成功養魚。

2) 從網上的留言所見,
一些用硝化細菌的魚友,
開缸祇要8星期便可完成n-cycle;
而不用硝化細菌的魚友,
開缸同樣是8星期便可完成n-cycle。

3) 有牌子的硝化細菌要錢買,
而且每星期和換水後廠方聲稱要再加;
而自然界的硝化細菌不用錢買,
永遠沒有再加的麻煩。

4) 硝化細菌必須附生在光滑的表面,
形成生物層(biofilm) 後才能進行n-cycle,
因此要時間生長後才生效;
有牌子的硝化細菌浮在水中,
如何發揮功能令人生疑。

5) 有報導指出,現時市面所賣的硝化細菌產品,
根本不是進行n-cycle的細菌。


 樓主| 發表於 2007-8-7 22:49:57 | 顯示全部樓層
如何加快n-cycle的完成?

N-cycle 的完成有賴n-bacteria在物件的表面形成生物層(biofilm),
由於n-bacteria的生長速度慢,
約24小時才分裂一次,
加上要和其他的微生物共同組成物件表面的生物層,
一般而言在實驗室的理想環境下需時40天便可完成,
在頭十天NH3猛升,然後跌至零,
跟著NO2在之後的30天內急升然後又跌至零,
跟著NO3便開始逐步上升,需時40天,
但是在實際的魚缸中,由於生存環境欠佳,
需時約8星期方可完成n-cycle,
落不落硝化細菌的分別不大。

若想加快n-cycle的完成,
可考慮用別人舊缸的生物球或生物環,
用現成含生物層的過濾材料,
可把時間大大
 樓主| 發表於 2007-8-7 22:51:07 | 顯示全部樓層
甚麼水質指標需要時常留意?

我個人希望用簡單的方法養魚,
不是必須的指標便不想驗,
但是以下魚缸水的讀數若不知道便會擔心:

水溫
水溫的穩定十分重要,
整天的水溫若能保持不變,
或最多祇有兩度內的變化便較佳,
水溫的忽然改變可令魚即時死亡。
冷水機或暖管不宜過強力,
引至水溫忽冷忽熱。

水溫在接近30度時水中溶氧量便接近缺氧邊緣,
養魚多、缸細或水流不足的話特別明顯,
魚的呼吸加快、加深和吃力,
顏色變淡,活力減少,
長期缺氧魚便收口、生病和死亡。
可用風扇、加強水流、或減少養魚的數目。

相反,水中的含氧量若高,
對魚有鎮靜神經的作用,
打架的次數亦會減少,
應積極保持低水溫和高水流。

鹽度
鹽度可說並不重要,
由很低至很高都有很多魚能夠適應,
沒有明顯不適,
我常常留意是因為我每天換水6公升,
但祇加隔夜淡水落缸,
約一個月內鹽度由1.023逐步跌至1.016時我便直至加鹽落滴漏,
兩天內把鹽度加回1.023,
又再重複祇換淡水,
我的魚看來沒有問題。

ORP
我用O3,
因此必須留意ORP的讀數,
當ORP在約300時我便很放心,
ORP忽然下跌便表示有事發生,
如有生物死亡、水中有機物含量大、
剛喂完魚、溶氧量下降等等。

pH
pH必須穩定,
一天不應有超過0.2的變化,
應長期保持在8.0或更高以上,
我的魚缸水通常是8.25至8.3。

其餘NH3、NO2、NO3、Ca、KH、Phosphate等等未曾驗過。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Archiver|手機版|InPowerS.Net

GMT+8, 2025-4-10 20: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