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治療新突破!基因轉殖送入癌細胞殺癌 2003/03/08 ETtoday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基因治療是癌症治療的未來新趨勢,也是醫學界努力的目標,國內醫療團隊進一步以基因治療結合核子醫學分子造影,成功的在動物實驗中,直接以核醫造影清楚的看到腫瘤幾乎完全消失,而不必讓治療者忍受切片等侵入性檢查的痛苦與風險,並減少誤判率,使未來基因治療的應用又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這一項研究由台北榮總核子醫學部、國家多目標醫用迴旋加速器中心、台北醫學大學生物醫學材料研究所、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陽明大學放射醫學科學研究所、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等單位共同進行,並成為中研院基因體國家型計畫之核心設施,購置動物用微正子電腦斷層掃描(animal/microPET),對後續基因治療的研究進展,將有很大的助益。
8日台北榮民總醫院舉行正子斷層掃描基因探針核心設施啟用暨開幕典禮,以及核醫分子醫學影像研討會,主要探討活體基因表現分子影像」。
台北榮總核醫部主任劉仁賢表示,目前基因治療的研究可分為三大類,包括遺傳疾病、癌症、非前兩者之組織缺陷等。結合核子醫學分子造影的基因治療研究目前主要針對癌症的基因治療。簡單來說,就是用「自殺基因」讓癌細胞「自殺」,但對正常細胞沒有影響,而治療之後的癌細胞是否消失,不必以侵入性方式例如切片等來檢查。
這次成功的研究,是以反轉錄病毒為載體,將皰疹病毒胸線嘧啶激酶基因(HSV-tk,可以將治療藥物累積在含有該基因的癌細胞中)載入,再將基因轉殖送入癌細胞裡,形成癌細胞的「自殺基因」,送到小老鼠大腿外側,等而細胞生長2、3周後形成小腫瘤,再注射標有放射性同位素的FIAU(核酸的類似物或衍生物,可使癌細胞在核醫分子造影下顯現影像),以加馬攝影機進行核醫分子造影。
結果顯示,在給予前驅藥物(經作用後成為治療藥物)第6天之後,核醫分子造影下可見腫瘤組織很明顯縮小,到第7天後腫瘤幾乎完全消失。
基因治療是否成功可用組織切片來檢查,但組織切片檢查可能會造成患者的身體不適,也會破壞基因產物的組織分佈,而基因產物若非均勻分佈,則可能在切片拾取到為表現或大量表現的部分,造成誤判,所以並非每個受治療者都適合。
而核醫分子造影以非侵入性的方式,可準確評估基因治療的療效,基因的外在表現,及何時是最佳用藥時機,且患者也不必忍受切片檢查的痛苦與風險。
此一研究是國內第一個結合基因治療與核醫分子造影成功的動物實驗,接著將進一步在罹患嚴重混和型免疫缺乏症候群(SCID)的動物身上,進行人類癌症基因治療的實驗(罹患SCID的動物才不會排斥人類的基因),研究團隊將進行腦瘤、鼻咽癌、乳癌、肝癌、肺癌、大腸直腸癌子宮頸癌等基因治療相關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