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思雲
二戰以後,中東問題一直是世界和平的焦點之一,中東問題也是導致不久前美國 「九一一」恐怖主義爆炸事件的直接導火索。人們不禁要問:中東問題的起因是什麼呢?這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講清楚的事。,[M~6K!M.aqt |F
[6^r3kImqKO7ZE
3000年前,幾乎在周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的同時,亞細亞大陸的西邊,現在被稱為巴勒斯坦的土地上,也誕生了一個新興的希伯來王國,這是以色列—猶太王國的前身。幾百年後,歐羅巴大陸上又誕生了一個強大的羅馬帝國。西元前63年,羅馬帝國侵入耶路撒冷,佔領了巴勒斯坦。儘管猶太人曾舉行多次武裝起義,但均被羅馬人鎮壓下去,猶太人被驅逐出巴勒斯坦,失去了他們的國土與家園。
猶太人國家雖然被滅,但他們的信仰卻沒有動搖。猶太人流浪到世界各地,他們仍然固執地堅持著他們的教義,保持著他們的文化,形成一支獨特的、沒有自己土地、沒有自己祖國的民族。如果猶太人不再那麼執著,放棄自己的信仰,把自己融化在世界各國的文化中,也就不會有納粹德國的大屠殺,也不會有今天的中東民族衝突。猶太人卻是異樣地執著,他們寧可流血,卻不肯放棄自己的信仰,這個執著造就了猶太人的悲劇歷史。
星移斗轉,500年後,阿拉伯半島上又誕生了一位震撼世界的奇人,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建立了統一的阿拉伯帝國。巴勒斯坦土地上的居民成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從此他們從未離開過這塊土地,成為這塊土地的主人。1518 年,巴勒斯坦並入奧斯曼帝國版圖,直到1920年奧斯曼帝國崩潰為止,巴勒斯坦被奧斯曼帝國統治了400多年。不過奧斯曼帝國鼓勵傳播伊斯蘭教和阿拉伯文化,巴勒斯坦人一直保持著伊斯蘭教的信仰和阿拉伯人的文化傳統。
基督教在歐洲廣泛傳播,信奉猶太教的猶太人成為生息在歐羅巴大陸上的為數不多的異教徒。儘管基督教提倡寬容,可是異教徒猶太人的命運並沒有那麼幸運。歐洲人迫害猶太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十九世紀後葉,歧視迫害的猶太人的「風氣」在歐洲大陸形成。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大屠殺,也是建立在歐洲歧視迫害猶太人的傳統風氣之上,有幾個歐洲國家可以自稱自己在迫害猶太人方面手是乾淨的呢?,X L E'[5B7hcK
1881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俄國掀起了屠殺猶太人的風潮,一部分居住在俄國的猶太人,為了逃避屠殺,遷居到巴勒斯坦,這是猶太人第一次向巴勒斯坦大量移民。最初,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對遷居來的猶太人還是比較友好的,儘管雙方的信仰不同,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亦能相互共存,沒有發生過大的衝突。可是後來 「猶太復國主義」的興起,改變了巴勒斯坦人的命運。
1894年,法國發生了著名的「德萊斐斯事件」。在法軍參謀部工作的猶太人德萊斐斯,由於猶太人的身份而被當作德國奸細判刑,這在全歐洲猶太人中引起了很大震動。維也納《新自由日報》的駐巴黎特派記者赫茨爾,詳細調查採訪了「德萊斐斯事件」。赫茨爾本身也是猶太人,赫茨爾早期的思想是:只要猶太人盡力接近融入基督教社會,對猶太人的歧視迫害就會消失。可是在「德萊斐斯事件」的採訪過程中,赫茨爾聽到的看到的盡是猶太人被歧視和迫害的悲憤與泣訴,赫茨爾改變了自己的想法:「猶太人最終不可能融入基督教社會,要改變猶太人的悲慘命運,只有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
1896年,一本只有100頁的薄薄小冊子:《猶太國,現代解決猶太人問題的一種嘗試》,在維也納出版了。赫茨爾在該書中提出他的觀點:「猶太人問題既不是社會問題,也不是宗教問題,而是一個民族問題。解決猶太人問題的根本是建立一個猶太人自治的國家。」 赫茨爾的這本小冊子像一顆落在草原上的流星,在猶太人中燃起了「猶太復國主義」的燎原烈火。1897年,在瑞士巴塞爾召開了首次全世界猶太人大會,赫茨爾當選主席。會上猶太人統一了認識:「要想使我們的子孫不再受我們現在所遭受的歧視、迫害、甚至屠殺,唯一的解決方法是建立一個猶太人自治的國家。
地球的表面是有限的,世界上的所有土地都已有了主人,到哪裡去建立一個新的猶太人國家呢?這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赫茨爾設想:選一塊當地住民較好相處、周邊國家摩擦較小的地方,不管是亞洲、非洲、南美洲哪裡都行。對於歐洲人來說,不受歡迎的猶太人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家,離開歐洲到那裡去生活,也是一件好事。所以歐洲各國對「猶太建國運動」持讚許態度,特別是英國還表示願意提供她在東非的殖民地烏干達,作為猶太人建國的基地。
猶太人對赫茨爾建立猶太人國家的設想都很贊成,但赫茨爾在哪裡建國都行的設想,卻遭到不少異議。另一位猶太建國運動的領導人威爾茲曼(後來成為以色列國的首任總統),建議把猶太建國的地點選定在猶太人的故鄉巴勒斯坦,這樣就不是單純的建國,而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名正言順的「復國」。在第一屆全世界猶太人大會上,到會者經過激烈辯論,最後決定把建國的地點定為巴勒斯坦,把奮鬥的目標從「建立猶太國」改為「恢復猶太國」。巴勒斯坦有一座Zion山,是古代猶太國祭神的聖地。猶太人看到Zion山時,油然產生回到自己祖國的溫暖感覺,所以猶太人把「猶太復國運動」情感化地稱為「去看Zion山行動」,即Zionism,現在我們則把Zionism翻譯為「猶太復國主義」。q/Q_A&D;T"G
雖然第一屆全世界猶太人大會上,猶太復國主義者給自己提出了在巴勒斯坦建國的奮鬥目標,但這個奮鬥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很渺茫。有人向當時統治巴勒斯坦的奧斯曼帝國蘇丹提出在巴勒斯坦建國的請求,猶太人的請求被蘇丹拒絕。猶太人內部也出現了爭論,不少人認為與其在現實性渺茫的巴勒斯坦建國,不如在現實性較大的東非烏干達建國。假如當時猶太人做出在東非烏干達建國的決定,就不會有今天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民族衝突。不過歷史是不能假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