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owerS.Net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樓主:

美術知識~?米高安哲羅成品分享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7-4-29 01:15:04 | 顯示全部樓層
補充資料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米高安哲羅 (Michelangelo Bounaroti, 1475-1564),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文藝複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

  1475年3月6日生於佛羅倫斯附近的卡普萊斯,父親是奎奇市和卡普萊斯市的自治市長。他13 歲進入佛羅倫薩畫家基爾蘭達約(Ghirlandaio)的工作室,後轉入聖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學院作學徒。曾未經許可私下解剖過屍體,解剖屍體幫助他更加瞭解人類神經的脈絡、肌肉的走向,對其日後的創作有相當大的助益。1496年,米高安哲羅來到羅馬,創作了第一批代表作 Bacchus《酒神巴庫斯》和 Pieta《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羅倫斯,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了舉世聞名的 David《大衛》。

      1505年在羅馬,他奉教皇儒略二世(Pope Julius II)之命負責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後回到佛羅倫斯。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羅馬,用了四年零五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著名的西絲汀教堂(Sistine Chapel)天頂壁畫。1513年,教皇陵墓恢復施工,米高安哲羅創作了著名的 Moses《摩西》、 Slave (rebelling)《被縛的奴隸》和 Slave (dying)《垂死的奴隸》。1519-1534年,他在佛羅倫斯創作了他生平最偉大的作品——聖洛倫佐教堂裏的梅第奇家族陵墓群雕 (Tomb of the Medicis)。1536年,米高安哲羅回到羅馬西絲汀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時間創作了偉大的教堂壁畫 The Last Judgement《末日審判》。之後他一直生活在羅馬,從事雕刻、建築和少量的繪畫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於自己的工作室中。

  米高安哲羅代表了歐洲文藝複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他創作的人物雕像雄偉健壯,氣魄宏大,充滿了無窮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寫實基礎上非同凡嚮的理想加工,成爲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徵。他的藝術創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爲自由而鬥爭的精神面貌。

      米高安哲羅的藝術不同於達聞西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徵又是現實的反應。這些都使他的藝術創作成爲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以上為經編輯的轉載資料】
 樓主| 發表於 2007-4-29 01:15:28 | 顯示全部樓層



      摩西 (Moses) 大理石雕像,高235厘米,米高安哲羅創作於公元1513-1516年,(局部完成於1542年-1545年)現位於羅馬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十六世紀初,教皇儒略二世希望米高安哲羅為他修建一座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陵墓,但由於教皇的反複無常,陵墓的施工幾起幾落,米高安哲羅遭受到極大困擾。其後更與教宗發生爭吵,憤而返回佛羅倫斯,最絡兩人和解,才返回羅馬繼續修建陵墓的工作。在這個陵墓的雕塑中,最著名的就是這尊《摩西像》。

  摩西(Moses)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先知。他曾帶領幾十萬以色列男女老幼走出埃及。在西奈山上,摩西得上帝啟示,爲以色列人訂立了十項律法,名爲《十誡》;但當他拿著兩塊刻有十戒的法版下山時,卻看見以色列人已經背叛了神,膜拜異教偶像;摩西聞訊大怒,並將刻有十誡的法版摔碎。這尊雕像表現的就是摩西憤怒的瞬間。雕像中的摩西是一位體格強健的年長者,頭上長有一對“犄角”(在拉丁文中,角在某種意義上是“力”的象徵),身穿薄薄的無袖上衣。他雙臂肌肉發達,手上青筋暴露。他一手撫弄著長及腰間的鬍子,一手扶著刻有《十誡》的法版,威嚴而冷峻的雙眼圓睜著,怒目而視。

     雕像最早設計是安置在高處的,因米高安哲羅希望強調它被仰視時的藝術效果;但後來由於教皇的干涉,不得不放置在陵墓的底層,雖然其藝術價值受到一定損害,但仍不失爲世界上最偉大的雕像之一。


【以上為轉載資料並經修改】
 樓主| 發表於 2007-4-29 01:15:48 | 顯示全部樓層



神聖的家庭和年幼的聖施洗約翰
The Holy Family with the infant St. John the Baptist

約1506年
多尼圓形畫 (Doni Tondo), 蛋彩, 畫版,
直徑120 cm
義大利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這是米高安哲羅在畫架上完成的少數作品之一。畫中的聖母瑪莉亞和聖約瑟代表舊秩序,聖嬰代表充滿光明的新世界,背景中的裸體人物代表基督教之前的歲月,在這些人物之間位於畫面右邊的小男孩是小聖約翰,它扮演著聖家族與基督教之前時光之間的橋樑。

  米高安哲羅並不像達文西那樣,將人物融於光線和環境之中,而是將他們勾出明晰的輪廓並著上濃重的色彩,使之看上去更具有雕塑感。這是米開蘭基羅不斷追求的風格。這幅畫採用的是蛋彩畫技法,用蛋黃將顏料固定住。米開蘭基羅用畫筆塑造形體,用光與影將其人物塑成浮雕狀。他曾說:「繪畫愈有浮雕效果就愈出色,而浮雕愈像繪畫就愈糟糕。」

  男性裸體賦予米高安哲羅無窮盡的藝術靈感。在這幅畫中,他把一個男模特兒畫成女性,這可從瑪莉亞那肌肉隆起的胳臂上看出來。畫中的三個人物以螺旋式動作聚在一起,胳臂和腿構成一鏈條狀。瑪莉亞扭曲的身姿,以及其他人物扭曲程度稍小的姿態,在後來的西斯汀禮拜堂天花板壁畫中被大量地使用。在這幅早期作品中,米高安哲羅顯示了他對構圖的韻律以及動作的偏好遠遠超過了對色彩的興趣。


【轉載資料】
 樓主| 發表於 2007-4-29 01:16:06 | 顯示全部樓層



聖彼得殉道
Martyrdom of St Peter

1546-50年
濕壁畫, 625 x 662 cm
梵蒂岡保利納禮拜堂

      這幅畫的構圖中存在著一種極不安定的因素,畫中的空間深廣無際,其空間概念與人群的組成均有喻示之意味。畫面中有著無數不同的消失點,不斷擾亂了觀賞著的視線方向,其中人物均按照環繞十字架順時針的走向安排,並以聖彼得扭轉的頭和他冒著怒火而駭人的目光為軸心調整他們個別的姿態。畫面中種種不安定的沉默氣氛由柔和、但不協調的色彩得到加強,這種色調的處理方式也使人物的各種姿勢顯得更為醒目,同時將倍受折磨的劇情無止盡地延續下去。米高安哲羅在這幅畫中對於色彩的調和表現主義的強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強烈程度。


【轉載資料】
 樓主| 發表於 2007-4-29 01:16:34 | 顯示全部樓層

垂死的奴隸
Slave(dying)
約1513年
大理石, 高 229 cm
法國巴黎羅浮宮




被縛的奴隸
Slave(rebelling)
約1513年
大理石, 高 229 cm
法國巴黎羅浮宮



   《垂死的奴隸》、《被縛的奴隸》,大理石雕塑,兩尊雕塑同樣高229厘米,是米高安哲羅於1513年左右的作品,現收藏在法國巴黎羅浮宮。

  1505年,米高安哲羅被教皇儒略二世招到羅馬建造他那巨大的陵墓,但不久就莫名其妙地停工了。1508年,陵墓恢復施工,米高安哲羅又被召回,其後他爲陵墓創作了幾件雕塑作品,《垂死的奴隸》和《被縛的奴隸》就是其中著名的傑作。

  這兩尊奴隸雕像都是用來裝飾陵墓的,最早的目的是來象徵死者的權威,但在這裡卻變成了作者自己思想的真實寫照。雕像中的奴隸都被塑造成了渴望自由和解放的強壯青年,都有著年輕而健美的體魄。

   《垂死的奴隸》兩眼緊閉,似乎不是在迎接死亡,好象是在休息。他那安祥的臉上,沒有垂死掙紮的痕跡,也沒有因痛苦而造成的痙攣,卻呈現出一種夢幻般的平靜和陶醉,仿佛是一種擺脫了苦難的昏迷。他左手支撐著頭部,右手扶在胸前,好象剛剛經歷過嚴酷的折磨,精疲力盡,正在進入一種解脫的狀態。
 
   《被縛的奴隸》則完全是另一種風格。他如公牛一樣健壯的身體呈螺旋形強烈地扭曲著,似乎正在力圖掙脫身上的繩索,雖然雙臂被反綁著,但全身的肌肉都緊繃著,讓人感到那裏蘊含著無比強大的反抗力量,相比之下,身上的繩索則顯得那麼脆弱無力,似乎僅僅成了裝飾品。他的頭高昂著,緊閉著嘴唇,眼睛圓睜著,眼神中流露出反抗的憤怒和堅強不屈的意志。

  這兩尊雕像表現的仿佛不是奴隸,而是兩個英勇的鬥士,人的尊嚴達到了完美的體現。當時米高安哲羅一直被迫爲教皇和城市的統治者們服務,而作爲一個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藝術家,他與他自己作品中的人物一樣具有一種被壓抑、被束縛而渴望解脫的痛苦,和實現理想的要求。米高安哲羅不僅為處於動蕩的祖國憂心忡忡,同時亦苦於擺脫不了為統治者服務的命運──這是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的普遍遭遇。他的精神空間是窒息的,只能在相對自由的藝術創作中發泄對統治者的不滿和尋求精神上的解放。他曾寫到:“……在這樣奴隸般和這樣寂寞無聊的條件下,在斜路上,在極端的精神疲乏中,我應該雕刻自己神聖的製作……”。後來由於勢態的變更,米高安哲羅的思想變得深沈而苦悶,再也沒有創造出類似這兩件作品那樣充滿生命力的雕刻。

  這兩件作品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被放入陵墓,而是被轉賣,現在收藏於法國巴黎羅浮宮。


【經修改的轉載資料】
 樓主| 發表於 2007-4-29 01:16:53 | 顯示全部樓層

                                   布魯特斯胸像
                                               Brutus


                                               1537-1538年
                                             大埋石, 高 74 cm
                                       意大利佛羅倫薩國立美術館


   《布魯特斯胸像》,大理石雕像,高74厘米,米高安哲羅創作於公元1537-1538年,現收藏在佛羅倫斯國立美術館。

  米高安哲羅生活的年代,正處於意大利社會動蕩的時期。他的生活始終是在為教會和佛羅倫斯執政者美第奇家族服務,他們令人窒息的統治使藝術家深感苦悶,因此,米高安哲羅一直在嚮往著一位偉大的英雄來鏟除暴君。這尊《布魯特斯胸像》就是對封建暴君蔑視和對英雄渴望的象徵。

  布魯特斯(公元前85-公元前42年)是羅馬共和時期的第一任行政長官,早期曾參加過刺殺羅馬獨裁者凱撒的行動,他有著光明磊落的性格,在歷史上,是一個維護民主,不徇私情,大公無私的執政官形象。米高安哲羅選擇他為刻畫對象,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雕像中,布魯特斯身披古羅馬長袍,臉向左側有力的轉動著,嘴角緊閉著,專注的眼神凝視著前方,面部神情表現出勇敢、公正、機智、堅定和決不妥協的英雄氣概,顯示了面對嚴酷現實所具有的大無畏精神。如果說米高安哲羅的《大衛》和《摩西》都是完美的理想化英雄化身,那麼這尊《布魯特斯胸像》則可以認爲是現實中實實在在的、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英雄形象,具有一種行動的意志力和內在的精神力量。雕像的頭部並沒有像作者的其他作品一樣經過細緻打磨,這反而更賦予了英雄人物以粗獷的性格,增加了雕像的現實感。這件作品是米高安哲羅晚期的代表作品之一,體現了作者對現實中能夠拯救祖國的英雄的渴望,也寄托著他對破除黑暗統治的美好願望。


【資料來源:CCTV.com】
 樓主| 發表於 2007-4-29 01:17:13 | 顯示全部樓層

聖殤
Pietà
1499年
大埋石, 高 174 cm
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
.
聖彼得大教堂內的藝術作品琳瑯滿目,但最矚目的,要算是米高安哲羅二十三歲時的作品《聖殤》(Pietà,或譯《聖母雕像》、《聖母憐子雕像》),由一整塊白色的克拉拉(Carrara)大理石雕刻而成,現置於大教堂大殿右側廊的第一個小堂,即聖女彼得羅尼拉小堂(Cappella di Santa Petronila)內。

《聖殤》是米高安哲羅年輕時完成的第一件名作,作品面世時,很多人大為驚訝,因為聖母的造型太年輕了,一點也不像是耶穌的母親。有人把這點提出來問他,他答道:「完美的身體最能反映出純潔的心靈。」

據說雕像中年輕的聖母是自幼失怙的米氏眼中童年的母親,也象徵著純真聖潔的瑪麗亞,不應變老。從雕像可以看到耶穌基督的身體微微向外傾斜,讓人看到祂的面容,而聖母則兩手張開,神情哀傷。塑像的雕刻精細,尤其是衣裙的縐褶看起來順滑自然,栩栩如生,把原先硬生生的石頭變成柔軟的身軀和衣飾。

哀傷的聖母坐著,膝上橫臥著剛從十字架抱下的耶穌遺體。本是冷冰冰的石頭,在藝術家的斧鑿之下,能令人感受到耶穌那尚未僵硬的身體,以及聖母面部表情表達出慈母對愛子的無限哀憐!

雕像所表達的,相信是來自當時阿爾卑斯山北部的意念,認為痛苦表情的雕像,與救贖有關。著名藝術評論家華薩里(Vasari)說:「基督屍體的每一條肌肉、血管和神經線,顯然經過徹底的研究,沒有任何其他屍體雕塑可以做到有如這個雕像,幾乎與死者無異。在面容上那是極精細的表達,刻劃血管和脈搏的準確度,令人驚詫藝術家的一雙手怎可能在短短時間有如此鬼斧神工的境界。」
.
.
 樓主| 發表於 2007-4-29 01:17:37 | 顯示全部樓層

聖殤
Pieta
約1550年
大理石, 高 226 cm
意大利佛羅倫斯主教堂博物館



  這座群像裏的各個人形均為一個金字塔的形體所包容。沒有一個人形,或任何人形的部分,突出到此群像所形成的整個形體以外。

  把這些人形的手臂與腳的安排結合起來,使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這些人形及它們彼此的關係上。我們的眼睛首先被基督那條懸落的手臂所吸引,它向下傾斜到群像的中央,立刻向我們展示了祂的手與傷痕。這條手臂的位置,將整個雕像分成兩邊,所有的人形皆朝向它而發生運動。左側人形的手臂,伸向基督的腿與手,右側人形的披衣覆蓋住了小腿,而後便從此處向右後方退去。這條彎曲的小腿,與在它正下方的披衣上顯著的摺層,也同樣使我們的注意力投注在基督的左手上。

  從這點出發,朝向群像上半部的運動,由於基督的扭曲身體而形複雜。他那條向後落下並圍著左方人形的手臂,在這群像以內造成了一個開放的空間,它強調了距離印象。因為我們看到這一側向是後遠去,從另一側則顯得朝向前來。這種感覺之形成,部分由於左側的開放空間,在右側並無類似空間與之對應。右側這個相應的地方,為聖母的人形所填起,她傾身向著基督,要用雙臂來抱住祂。母與子的這一親近的關係,復以基督的頭垂向聖母而形顯明。

  不過所有這些動作,固然微妙地表現了這些人形之間的關係,也同時結合起來,形成一條持續運動的線條,以圍繞起整座群像,因為我們的眼睛可以不受中斷地移動,從基督的左手出發,順著他的臂膀,橫過他胸口的布帶,一直到聖母的手與臂。這個運動把所有人形結合成一個密切有關聯的群體,因而在這座雕像的頂點之下形成一個基礎。

  高高在這之上的,而且自後向前傾俯的,就是這座群像中的最後一個人形,他向下看著聖母與基督。因為他所處的位置,也因為我們的眼睛不能藉任何持續的運動把它與其它人形連在一起,這人就與其它人分了開來。

  他那戴著頭巾與裹著衣袍的身形,呈現出一種幽靈的形貌,因而使得他的身份難以確定。他似乎太重要也太顯眼,因而不可能是那位幫助基督落架的尼哥底母,但要把這人形看成是神的表象,也同樣困難,因為他的臉部特徵是米高安哲羅本人所有的。不論我們怎樣解釋這個謎一樣人形的意義,我們卻不得不意識到他在這群像中的地位,因為他正好處於我們視線的正前方。我們的眼睛從基督那隻展現傷痕的手出發,移到他那死後無表情的面龐,最後落在這位神秘人物的頭部,他那充滿了哀傷神色的凝視,落在整座雕像上面,為它平添了一種感人的悲愴。


【轉載資料】
 樓主| 發表於 2007-4-29 01: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西絲汀教堂(Cappella Sistina)又稱「西絲汀禮拜堂」近鄰聖彼得大教堂,以米開朗基羅所繪《創世紀》穹頂畫,及壁畫《最後的審判》而聞名。也是教宗的選出儀式的舉行處。

歷史

由教宗西斯都四世(Sixtus IV)發起創建,教堂名「西絲汀」即來源於教宗之名「西斯都」。教堂始建於1445年。1481年完工後,波提切利等文藝復興初期畫家以耶穌基督為題目創作了一批壁畫。1483年,在此舉行過西克斯圖斯四世的聖體告別。起初穹頂繪有天空的圖案。教堂長40.25米,寬13.41米,高20.73米。依照列王紀第6章所描述的索羅門王神殿比例(60:20:30)所建。

穹頂畫

西克斯圖斯四世之侄儒略二世於1506年,命米高安哲羅繪製。對於喜歡自稱為雕刻家的米高安哲羅來說,雖非本願,但1508年開始設計創作此畫,從教堂內腳手架設置,到設計創作,均為單獨一人創作。1512年完成。穹頂中心描繪了舊約中創世紀的9個場景。場面宏大,氣勢恢宏,人物眾多。是米高安哲羅的代表作。 在米高安哲羅創作途中曾前來觀摩的拉斐爾深受此畫影響,他當時正在創作壁畫《雅典學派》。

祭壇畫

20年後克萊孟七世聘請米高安哲羅設計創作祭壇背面的壁畫。克萊門斯死後,由其繼承者保祿三世接續。創作時間為1535年至1541年。以《馬太福音》中描述的「最後的審判」為題材的作品。大體上分為四個階層,從最上層開始,分別描繪有,天使群像,耶穌基督為中心的天堂,被拖入地獄的人群,地獄。米高安哲羅「地獄」部分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但丁敘事詩《神曲》之地獄篇。米高安哲羅的作品給觀者帶來了震撼的效果,同時因為描繪了眾多裸體人像,被當時很多人抵觸,保祿三世死後,裸體的陰部被加繪上了遮羞布等。

修復

西絲汀教堂作為一個宗教儀式舉行地,常年受蠟燭等熏染,穹頂畫和壁畫受到了很嚴重的損壞,近年來的修復工作使得穹頂畫和壁畫重現了繪製當時的鮮艷色彩,一部分的遮羞布也被除去,還原了當時的本來面目。


西斯汀教堂內部


【轉載資料】
 樓主| 發表於 2007-4-29 01:18:20 | 顯示全部樓層


創造亞當
Creation of Adam

1510 年
濕壁畫,拱頂裝飾畫,280 x 570 cm
梵蒂岡西斯汀禮拜堂


  米高安哲羅的《創造亞當》之畫面構思極富想像力。亞當倦怠身軀的曲線與造物主和天使周圍的渦旋形線相呼應。畫面的焦點是神與人指頭的接觸,該作品強調人體動作,使二人之間的聯繫具有動感,這一聯繫以亞當所處地面的斜線和動作曲線為基礎。觀畫者目睹亞當悠閒地斜靠著,伸手去接觸那賜予他生命的上帝,而上帝則上前伸出右手食指,似乎將控制亞當的左手,兩個指尖即將接觸,迸發的火花,成為整個創世記的象徵。


【轉載資料】
 樓主| 發表於 2007-4-29 01:18:39 | 顯示全部樓層


原罪與逐出伊甸園
The Fall and Expulsion from Garden of Eden

1509-1510年
濕壁畫,拱頂裝飾畫,280 x 570 cm
梵蒂岡西斯汀禮拜堂



  米高安哲羅將《原罪》和《逐出伊甸園》兩個故事情節安排在同一幅畫中,兩個故事既連貫,又從居中的生命之樹得到平衡。在同一時間中從生命之樹迸發出邪惡和報復兩種力量:一種力量是由上身為女像的蛇來表現,她將禁果獻給夏娃;另一種力量是由那位天使代表,他正將兩人從樂園趕向沙漠。人類始祖在米高安哲羅的腦海中獲得了雕像般的形象,雄偉高大,又英氣煥發,但內在的緊張感驅使著他們的行動,表現在四肢的扭曲和痛苦的面容中,標誌著全能上帝所創造的完美人類其可悲的命運。


【經修改的轉載資料】
 樓主| 發表於 2007-4-29 01:18:53 | 顯示全部樓層


大洪水
The Deluge

1508-1509年
濕壁畫,拱頂裝飾畫,280 x 570 cm
梵蒂岡西斯汀禮拜堂


    《大洪水》這幅濕壁畫是米高安哲羅在西斯汀禮拜堂拱頂上繪製的第一個聖經故事。此畫描繪著一群逃難者躲藏在被上帝的閃電擊中的帳篷下面,閃電是上帝大發雷霆的象徵。畫面充滿悲愴和痛苦之情;那些備受痛苦的人類赤裸著身軀,四肢扭曲伸展、複雜地交織著,表現人類絕望和受上天懲罰的戲劇性場面是通過那些迷途罪人的姿態和表情展現出來的,他們有的互相幫助和照顧,另一些則在為苟延性命而苦苦掙扎。綠色、藍紫色和粉紅色之間的色彩反差增強了大難臨頭的氣氛。看著這些由於受磨難而表情滯重的人物向前行進,我們幾乎能聽到狂風搖撼樹枝時的呼嘯,幾乎能感覺到上帝憤怒時的恐怖氣氛。


【轉載資料】
 樓主| 發表於 2007-4-29 01: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德耳菲女先知
The Delphic Sibyl
1509 年
壁畫,拱頂裝飾畫,350 x 380 cm
梵蒂岡西斯汀禮拜堂



  《德耳菲女先知》畫中形象是女預言家系列中最受人崇拜的一幅。她有著美麗容顏,以及優美和諧的姿態,此形象似乎是《多尼圓形畫》﹝The Doni Tondo﹞中聖母的身影。此畫安置在分隔拱頂的建築結構中,年輕的女預言家明亮的眼睛圓瞠著,嘴半開著,一臉愕然,彷彿是神剛向她揭示了一件神奇的事。

  西斯汀禮拜堂拱頂的整幅濕壁畫曾經在 1980 ~ 1992 年之間經過清理修護,這張圖片是在清理之後所拍攝,顏色顯得十分亮麗。


【經修改轉載資料】
 樓主| 發表於 2007-4-29 01:19:27 | 顯示全部樓層


利比亞女先知
The Libyan Sibyl
1511 年
壁畫,拱頂裝飾畫,395 x 380 cm
梵蒂岡西斯汀禮拜堂


  米高安哲羅所畫的人物都酷似雕像,他用兩種特殊技法來創造這種效果。首先是用「對應」﹝Contrapposto﹞法,即富於動感的扭曲姿態,如《多尼圓形畫》﹝The Doni Tondo﹞中聖母的身影所示;其次是用「明暗對比法」﹝Chiaroscuro﹞使畫中體態魁梧的人物產生實體感。這種明暗對比法是畫家常用藉以表示光影平衡的技巧。利比亞女先知似乎正忙於寫什麼,但我們還不能確定她動作的精確涵義。由於這幅畫規模宏大,米高安哲羅又使用了「遠近縮小法」﹝Foreshortening﹞使女先知從遠處看去不失比例,不但如此,他還不忽視每一個細緻部份,無論是髮型或是服飾都能顯現其細微之處。

  西斯汀禮拜堂拱頂的整幅濕壁畫曾經在 1980 ~ 1992 年之間經過清理修護,這張圖片是在清理之前所拍攝,畫面清楚顯現蒙上一層污垢。


【轉載資料】
 樓主| 發表於 2007-4-29 01:19:54 | 顯示全部樓層


最後的審判
Last Judgment

1536-1541年
濕壁畫, 1370 x 1220 cm
梵蒂岡西斯汀禮拜堂



  西斯汀禮拜堂天花板壁畫《創世紀》完工二十多年後,教皇保祿三世聘請米高安哲羅創作了此畫。此畫的創作歷時5年多。穹頂畫與祭壇畫的創作間隔,曾有歷史事件「羅馬之劫」發生,今天美術史上仍把這一時期作為文藝復興由最鼎盛轉衰的過渡期。

  最後的審判描繪有400多個人物。他們是以現實和歷史中的人物為模特兒的,因此這與其說是聖經傳說中的末日審判,不如說是畫家依據個人的善惡觀對現實世界中人物的批判。
      
      由於牆壁面積廣大,要將大約 400 個人物安排在這一空間,必需有一種像旋風一樣的主要力量將整個空間結合成一體。米高安哲羅於是採用了水平線與垂直線交叉的複雜結構。畫中人物進量畫在水平面上並組成群體,同時隨著位置的升高,人群愈加密集。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左側升入天堂和右側走向毀滅的畫面中突出的豎向運動。因此產生一種周而復始的活動,將上升與墮落的人群和掌握整個人群活動的中心人物,即審判者基督聯結在一起。

      畫面大致可分為四個階層,最上層是天國的天使,畫面中央是耶穌基督,下層是受裁決的人群,最底層是地獄。 畫面構圖是這樣安排的:上方與天頂畫相接處兩個半圓形畫面是一些無翼天使,他們正簇擁著基督受難時的十字架等物,左面一組抱的是十字架,右面一組抱的是恥辱柱。耶穌下方七個吹號角的天使正在喚醒死者宣示審判開始。畫面正中央雲端閃電中站著身軀高大、神態威嚴的救世主基督,他正舉起有力的右臂,表示審判開始。耶穌十二門徒和聖母瑪麗亞環繞在旁邊,聖母瑪麗亞畏縮地抓緊頭巾和衣衫,屈身在兒子的右肋之下。左邊是基督的門徒和殉道的聖者們;左手背小梯子的,通常被認爲是亞當,後面圍紅頭巾的女人,是夏娃;還有一個體格壯實的老人,被認爲是聖保羅。右下方雲端是使徒聖巴多羅買(Bartholomew),手中拿著一張殉道時所被割下之人皮,這張皮畫的正是米高安哲羅自己,這是米高安哲羅的簽名或理解為對於信仰的態度。畫面下部是善惡兩部分人正受到重生的耶穌的裁決。畫面左側描繪的人物將升往天國的人群,右側則將打入地獄的亡魂。右下角水面的船上向亡魂揮舞船槳的是地獄的引渡人,冥神「夏龍」,坐上船的亡魂將渡過阿克隆河打入各層地獄。米高安哲羅將他所厭惡的教宗儒略二世繪入了這幅作品,為了表達不滿他將教宗畫入下方地獄受蛇怪所撕咬。

      米高安哲羅在描繪地獄風景時曾受到但丁《神曲》地獄篇的啟發。整個構圖在當時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形成了一個以基督為中心的律動的圓形統一體。這樣,使眾多的人物和複雜的情節顯得統一、和諧。

  米高安哲羅為了解決畫中人物在從下面仰視時所應呈現的比例這一難題,他將上面的人物畫得大些,底部的小些,以適應自下而上的觀賞效果。在 1541 年揭幕時,這幅獨自完成的巨作引起轟動。然而,作品中的裸體人物卻引起爭議,一些人認為猥褻了神靈。米高安哲羅剛去世不久,教皇庇護四世即下令給所有裸體人物畫上腰布或衣飾。受命的畫家們於是被謔稱為「內褲製造商」。不過這些「內褲」在 1980 ~ 1992 年之間,經過清理修護西斯汀禮拜堂的濕壁畫計畫之後又被清除了。


【經修改的轉載資料】
 樓主| 發表於 2007-4-29 01:20:16 | 顯示全部樓層
索引

#1 簡介

#6 David《大衛像》

#7 Tomb of Pope Julius II 教宗儒略二世之墓

#8 Tomb of the Medicis 梅第奇墓

#9 Pieta《聖殤》

#11 Sistine Chapel 西絲汀教堂

#12 Separation of Light from Darkness 《神分光暗》

#13 Creation of the Sun, Moon, and Plants《創造日、月、草木》

#14 Separation of the Earth from the Waters《神分水陸》

#15 Creation of Adam《創造亞當》

#16 Creation of Eve《創造夏娃》

#17 The Fall and Expulsion from Garden of Eden《原罪-逐出伊甸園》

#18 Sacrifice of Noah《諾亞獻祭》

#19 The Deluge《大洪水》

#20 Drunkenness of Noah《諾亞醉酒》

#25 The Last Judgement《最後的審判》

#26 Drawings & Architectural works

補充資料

#33 Michelangelo 米高安哲羅

#34 Moses《摩西》

#36 The Holy Family with the infant St. John the Baptist《神聖的家庭和年幼的聖施洗約翰》

#37 Martyrdom of St Peter《聖彼得殉道》

#38 Slave(dying)《垂死的奴隸》Slave(rebelling)《被縛的奴隸》

#44 Brutus《布魯特斯胸像》

#45 補充資料 - Pietà《聖母憐子雕像》

#46 Pieta《聖殤》

#47 Cappella Sistina 西絲汀教堂

#51 補充資料 - Creation of Adam《創造亞當》

#52 補充資料 - The Fall and Expulsion from Garden of Eden《原罪與逐出伊甸園》

#53 補充資料 - The Deluge《大洪水》

#54 The Delphic Sibyl《德耳菲女先知》

#55 The Libyan Sibyl《利比亞女先知》

#56 補充資料 - The Last Judgement《最後的審判》


以上圖片大部份轉載自:http://www.all-art.org/early_renaissance/michelangelo1.html
 樓主| 發表於 2007-4-29 01:20:57 | 顯示全部樓層

Slave (Atlas)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Archiver|手機版|InPowerS.Net

GMT+8, 2025-7-1 16: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