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3月8日專電(記者 劉礪平 劉翔霄)山西省釀醋協會的專家們經過考証發現,春秋時不懂得“唇亡齒寒”道理而讓晉國“假途伐虢”,並最終導致亡國的虞國國君原來是一位釀醋專家。
隋朝學者謝相在《食經》中記述了“虞公斷腥酢”的典故。虞公是春秋時虞國(今山西省平陸縣一帶)的國王,平日不善朝政,以喜美食而著稱。當時勢力較強的晉國欲吞滅虢國,但交通受阻無法實施。晉國大臣向晉獻公提議,如能借虞國之道,滅虢國便不費吹灰之力。晉獻公於是派人送厚禮於虞公。
虞國臣子得知后向虞公進諫,認為晉國滅虢后必定要滅虞。虞公卻認為晉國不會如此“忘恩負義”,隨即應允了晉國的要求。晉國遂成功“借道”而滅虢國。晉獻公滅虢后,果然順手牽羊,回頭便滅掉了虞國。虞公因未能辨明善惡,從“一國之君”淪為“階下囚”。但晉獻公念虞公“借道”之功,仍讓其享受王侯待遇,頤養天年。
專家們研究發現,在政治方面十分糊涂的虞公,對食醋釀造卻有著很深的研究。失去王位之后,他潛心研究晉國地理,利用晉地粱秫繁多、汾水充盈之優勢,造出了斷魚腥、去豬臊、除羊膻的食醋。這在當時被視為“神奇”,也被后世傳為佳話。
| |
|